中图分类号:B0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34(2003)06-0024-06 随着蒸汽机技术革命到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生产力范畴则有可能实现从“物质 变换”到“知识创新”的嬗变。[1](P9)从蒸汽机技术革命发展到现代科学技术革命, 经历了革命性的变革。唯物史观中的生产力范畴或经典生产力范畴是对蒸汽机技术革命 的理性自觉,那么,问题是,面对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经典生产力范畴有无调整的必要 和可能,如果有,如何调整经典生产力范畴?如何建构面对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生产力 范畴? 一、经典生产力范畴——作为“人与自然关系的物质变换过程” 对于经典生产力范畴,我们常常把它界定为人的“实践能力”或“劳动能力”。这种 定义虽然可以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找到直接的或类似的说法,但是,这些表述毕 竟太笼统、太宽泛,并不能体现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理论特性。如果把生产力范畴定 位在“人的实践能力”等类似的定义上,那么,我们很难把握唯物史观生产力范畴的内 在规定性,也很难把唯物史观的生产力范畴同其他学说流派的同类理论区别开来。 我们以为,唯物史观的生产力范畴的本质特征是“人和自然的物质变换过程”。我们 这样说是有理由的: 第一,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就是这样定义生产力范畴的。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 判》中指出,“劳动作为以某种形式占有自然的有目的的活动,是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 ,是同一切社会形式无关的、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条件。”[2](P25)马克思在《 经济学手稿》中指出,“既然实在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是为了人类的需求(不管这种需 求是生产的需求还是个人消费的需求)而占有自然物,那么,实在劳动是自然和人之间 的物质变换的一般条件,并且作为这种人类生活的自然条件,它不依赖于人类生活的所 有的一定的社会形式,它是所有社会形式所共有的。”[3](P65)马克思在《资本论》第 3卷中指出,“劳动,……只是指人用来实现人和自然中间的物质变换的一般人类生产 活动,它不仅已经摆脱一切社会形式和性质规定,而且甚至在它的单纯的自然存在上, 不以社会为转移,超乎一切社会之上,并且作为生命的表现和证实,是还没有社会化的 人和已经有某种社会规定的人所共同具有的。”[4](P921)可见,马克思把生产力看成 是“物质变换的过程”的思想是一贯的。 第二,生产力作为“物质变换过程”思想符合唯物史观的基本精神。 在这些论述中,作为生产力的“物质变换”有两种涵义:其一,“物质变换”就是自 然物质到社会力量的变换,这就坚持了唯物论,“大生产——应用机器的大规模协作— —第一次使自然力,即风、水、蒸汽、电大规模地从属于直接的生产过程,使自然力变 成社会劳动的因素。”[3](P569)其二,“物质变换”还意味着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 ,物化与人化的互动,从而体现了唯物辩证法,“自然科学却通过工业日益在实践上进 入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并为人的解放作准备,尽管它不得不直接地完成非人化。 工业是自然界同人之间,因而也是自然科学同人之间的现实的历史关系。在人类历史中 即在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因此通过工业——尽管 以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类学的自然界。”[3](P355) 从马克思的这些论述中,我们不难发现,作为生产力范畴的“物质变换”的思想,充 分体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精神,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实践活动,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在这个统一过程中,既包括自然物质向人工物质的变换,也包括物质运动与精神活动的 之间的相互作用,即物化与人化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三,马克思的“物质变换”思想基本上概括了生产力范畴作为多样性的统一。一方 面,“物质变换”的思想使得生产力范畴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从而使生产力范畴包容 各种因素。“劳动的社会力量的日益改进,这种改进是由以下各种因素引起的,即大规 模的生产,资本的集中,劳动的联合,分工,机器,生产方法的改良,化学及其他自然 因素的应用,靠利用交通和运输工具而达到的时间和空间的缩短,以及其他各种发明, 科学就是靠这些发明来驱使自然力为劳动服务,并且劳动的社会性质或协作性质也是由 于这些发明而得以发展起来的。”[5](P176)另一方面,“物质变换”的思想又使得生 产力范畴所包容的丰富内涵具有统一的本体论基础,那就是物质一元论。生产力的多样 性是由于物质变换,而生产力的统一性则是由于变换着的物质的一元性。 二、经典生产力范畴的合理性、有效区间和理论局限性 我们认为,马克思把生产力界定为“物质变换过程”,比较符合第一次产业革命的生 产力发展状况,因而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合理性。理由如下: 第一,马克思的“物质变换”思想比较正确地概括了第一次产业革命时期生产力的基 本性质。这是因为第一次产业革命主要是通过蒸汽机等技术把自然物质转化为生产的动 力或产品,在这个意义上,第一次产业革命是物耗性的,既是自然物质的消耗,也是人 的体力的消耗。“劳动过程是工人从事具有一定目的的活动的过程,是他的劳动能力即 智力和体力既发生作用、又被支出和消耗的运动(通过这种运动,工人赋予劳动材料以 新的形式,因此,这种运动物化在劳动材料中),——不管这种形式变化是化学的,还 是机械的;是通过生理过程本身的控制而发生的,还仅仅是物的位移(它的位置的改变) ,或者只是物与地球的联系的分离。因此,当劳动在劳动对象中物化时,它就改变了这 个对象的形式,并且把劳动资料作为它的器官进行使用和消费。劳动从活动的形式转入 存在的形式,转入物的形式。劳动在改变对象的同时,改变了它本身的形式。赋予形式 的活动对对象和它自己本身进行消费:它使对象的形式改变,并使自己物化;它在自己 的主体形式中作为活动消耗自己,并且消耗对象中的物质的东西,也就是说,消除了对 象对于劳动目的漠然无视的态度。最后,劳动消费劳动资料,在这个过程中,劳动资料 也由纯粹的可能性转变为现实,因为它已成为劳动的实际传导体。”[3](P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