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求是与实是求事

作 者:

作者简介:
耿殿凤 西安石油学院社科部

原文出处:
人文杂志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1996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这个思想路线内在地包含着实是求事的要求。我们只有把实事求是与实是求事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理解和贯彻党的思想路线。

      一

      毛泽东同志指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96—297页。1991年第2版)。从这一知行观来看,它包括了循环相接的两个过程,一个是实践过程,一个是认识过程。认识过程是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寻求真理的观念活动;实践过程中,又有两个侧重点不同的活动。其一是以为认识服务为主的实践,它是认识的来源,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以探索世界为目的的,可以作为整个认识过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来看待。其二是以实现真理性认识为目的的实践,即变观念为现实物质形式的实践。它是以改造世界为己任的。实践和认识相互连接,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实事求是与实是求事这两个范畴简明地概括了这两个过程。

      关于实事求是,毛泽东同志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1〕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世界的根本原则。实是求事是的“实”是实行、实施、实践,“是”指规律性,“求”是探索、创造、追求,“事”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过程及其结果。总起来说,实是求事就是自觉按规律办事,变认识为现实的活动。这是我们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

      从实事求是到实是求事是递进与发展,实是求事是实事求是的逆向创造活动。实事求是是从事到理,实是求事是从理到事。求是的目的不是欣赏、赞叹、把玩,而是要拉弓、放箭、射的,求事是在求是的基础上进行的,无“是”可循就会导致盲干、乱干、蛮干。求事的过程与结果又会产生新的实事,从而推动认识的进一步发展。求是与求事互为因果,起点与终点相接。循环往复,不断提高,人类生活便随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由于规律的内在性,隐蔽性、所以我们对“是”的认识往往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我们所求之是还不完全确定或者很难确定,因而,实是之“是”也具有不确定性。在这种情况下,实是求事的活动便一身而二任,既检验着“是”的内容和作用范围,同时也改造着世界。虽然实是求事始终具有这二重功能,但在一定时期,“是”已得到当时条件所能达到的一定确认时,求事的检验功能就显得相对无关紧要了。当“是”未被确认时,检验功能的价值常常是高于改造世界的价值的。此时的求事多具试点、试验的性质,而不是大面积展开的。“是”的不确定性导致了求事结果的复杂性。成功了的事可能表现了或多少表现了“是”,也可能没有表现“是”。当实是求事仍具检验功能时,它也就具有了求是的作用,成为实事求是的内在过程而不是外在延续。为了更好地求事,实是的过程也内在地要求着求是。求是与求事是统一的,彼此不可分离,它们相互渗透,相互要求和实现着对方。

      不仅如此,求是和求事还相互制约,求是的性质和程度影响着求事的性质和程度,反过来也一样。人类依对规律由简单到复杂的认识先后在机械、物理、化学、生物、社会各领域大显身手,一展宏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二

      “是”是联系求是与求事的中介,但求事中的“是”比求是中的“是”具有更为丰富的内容。一、求是中的“是”存在于已经出现的事实之中,求是的过程侧重于客观遵循性,要求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这里的“是”要尽可能地摒弃主体性因素,它本身也无所谓优劣轻重;求事中的事则是原先所没有的,它要在人的创造性劳动中表现出来。在这个按照规律建设新世界的过程中,“是”有着强烈的主体性。为什么要去实现或先去实现这种“是”,而不去实现那种“是”,它与人的价值观密切相关。因而求事中的“是”不仅具有本质性、规律性,还具有价值和作用的内容。二、求是中的“是”只有符合不符合实际的问题,求事中的“是”不仅有规律性认识,还有实践观念,实践观念不是理性认识的照搬,它是对实践规律的观念性把握,是指向具体实践的设计与操作,“是”无操作性就不能表现出改造世界的精神力量,而操作本身是一门艺术。艺术离不开技巧和经验,它是人的智慧、勇气、能力等的结晶。

      正因为实践观念不等于客观规律和实践规律本身,它强调的是可行性,有效性,因此它与规律本身是有距离的,与其要达到的目的往往也不直接对应,常常会出现为此而彼、为进而退等等情况。即使实践观念可行,也会因实施者的操作手段不当或不足而导致结果的扭曲。所以,我们不能因某些实践结果的否证就断然否定理性认识的正确性。实践与认识的复杂比照关系根源于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本身,结构本身,实践体现着认识和现实的矛盾,认识反映了实践和现实的问题。实践过程中蕴含着主体在规律性认识、实践观念、操作技艺、物质条件等方面的差异。由此得出的实践结果必然对认识的检验性质、力度不同。实践检验真理的局限性既在实践的范围、程度等外在过程之中,更在实践、认识本性的矛盾之中。正是这种矛盾,使得理论可以对实践说:“不”。但只有实践能够以物质的现实性把主客观因素联系起来,所以实践是真理的最终检验者。

      三

      实事求是与实是求事都要从实际出发。从实际出发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是不能从书本和想象出发,而应从现实情况出发;二是客观物质条件制约着人们的认识的实践,不要好高鹜远,而要脚踏实地。求是的前提是尊重事实,各种作用于认识活动的物质条件制约着人们求是的范围与深度,从本质上说,求是是不可能离开实事的。但这一本质的制约并不意味着人们都会自觉地做到这一点,人们还会犯这样那样的脱离实际的错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