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文章认为,唯物史观的社会存在范畴指的是一种特殊的物质社会形态,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也就是人们的实践。并着重强调,在理解社会存在时,要注意把握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相区别的特殊性以及相联系的统一性。忽视任何一方面都不能正确理解唯物史观,或者将唯物史观降低为自然唯物主义,或者将给唯物史观涂上一层调和折衷的色彩。 正确理解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最重要、最关键的是要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基本的原理。而要正确理解这一原理,又必须正确理解社会存在、社会意识这两个基本范畴,特别是社会存在范畴。鉴于目前哲学教科书和理论界在社会存在范畴的理解上还存在一些不同的看法,我们认为进一步探讨马克思的社会存在范畴,对于正确理解唯物史观是有重要意义的。 一、社会存在范畴的制定与唯物史观的创立 社会存在范畴的制定,是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理论关键。 众所周知,唯物主义观点并非自马克思始。从人类产生哲学思维开始,就有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但是,唯物史观却是马克思的首创。在马克思以前,包括旧唯物主义在内的所有哲学,都没有建立唯物主义历史观。这是为什么呢? 有一种流行的说法,认为唯物史观,是马克思把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推广和运用于解释历史的结果。这种观点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或把既唯物又辩证观点的确立,看作是马克思在哲学上实现变革的实质,认为唯物史观只是这一观点推广和运用的派生物。这种观点同时意味着,旧唯物主义之所以不能有唯物史观,乃是因为旧唯物主义缺乏辩证法,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然而,从前的唯物主义并不都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至少古希腊的唯物主义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不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1 〕而且,马克思是在批判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中创立唯物史观的,并且,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主要不是批评旧唯物主义缺乏辩证法,而是批评它对感性事物的直观理解方式,即不能把感性事物当作实践去理解。那么它们为什么在自然观上能有唯物主义,而在历史观上不能有唯物主义呢?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将发现一条道路:到对存在的理解方式中去寻找旧唯物主义没有唯物史观和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真正理论根源。 大家知道,唯物主义的原则就是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或坚持从物质的东西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旧唯物主义作为一种唯物主义,当然体现着这一基本原则,但他们对于存在、物质的理解却是直观的,即仅仅把存在、物质理解为一种自然存在。这种自然存在包括人本身的存在和人之外的一切存在物。存在、物质的唯一形式就是自然。意识是自然物质长期发展到人所具有的一种属性,而其对象就是自然物本身。所以,旧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自然存在决定意识,或从自然存在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这本质上是一种自然唯物主义。在这种唯物主义原则上加上辩证法(费尔巴哈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已做到了),最多只能辩证地说明自然界物质的运动、发展变化以及观念的运动、发展变化,而不能改变自然唯物主义从自然存在来说明观念东西的原则。尽管它也力图说明我们称之为社会历史的这一领域,但它只是把社会还原为自然,把意识看作是自然物的一个属性和对自然物的反映。在它那里,意识和存在的关系,不是理解为人的历史活动的两个方面的关系,而是意识和自然的关系,因此仍然是自然唯物主义,不是历史唯物主义。而当旧唯物主义者试图把人类历史看作是不同于自然的东西时,他们就只能抓住意识,从意识出发来说明历史,因为在他们看来,只有意识才是人与自然物相区别的东西。这样势必陷入历史唯心主义。所以,在旧唯物主义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必然分离的。如马克思和恩格斯说:“当费尔巴哈(其他旧唯物主义者也一样——引者)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决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2〕 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就是从改变旧唯物主义对存在的理解方式开始的,是从改变旧唯物主义对唯物主义原则的理解方式开始的。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确立了社会存在的概念,确立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新唯物主义原则,历史唯物主义原则。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批评了旧唯物主义。他把旧唯物主义叫作“直观的唯物主义”和通常的理解不同,在马克思那里,直观的唯物主义并不是机械的或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的同义语。马克思对直观唯物主义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规定:“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3 〕直观唯物主义,就是把感性事物理解为自然存在的唯物主义,也就是从自然存在去说明观念的东西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提出了对作为意识现实对象、现实物质基础的另一种理解方式,即实践的理解方式,或社会的理解方式。马克思在《提纲》中指出,对事物、现实、感性不能仅仅从客体的方面去理解,还要从主体的方面去理解,把它们理解为人的感性活动,理解为实践,也就是达到对对象的主客体统一的理解。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指出,人们“周围的感性世界(在马克思看来,它们才是意识的现实物质——引者)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4 〕应当“把感性世界理解为构成这一世界的个人的共同的、活生生的活动”。〔5〕在这里, 马克思开始区分出两种存在:一是不作为人的感性活动的单纯自然存在;二是作为人的感性活动,作为实践的存在,这就是人们的存在、社会的存在。值得一提的是,马克思在创立唯物史观的初期,并没有直接使用“社会存在”这个词。马克思开始时用“实践”、“人们的存在”、“生活”等词来指称人们的现实物质生活,就其含义来说,也就是马克思后来所说的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范畴的制定,意味着新唯物主义原则的形成,意味着历史唯物主义的诞生。马克思不再是从单纯自然存在出发去说明观念,而是从人们的感性活动,从实践,从社会存在出发去说明观念。马克思在表述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时说:“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6〕“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7〕“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8〕这三种说法用词不同, 但表述的是同一的新唯物主义原则:从人们的物质生活出发来说明人们的精神生活;历史的动力不应到观念中去寻找,而应到人们的物质生活即实践中去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