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变革要求哲学的变革。面向21世纪,哲学的希望之路只能是变革之路,转型之路。哲学变革与转型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对人类命运作出再反思,再探索。只有真实地关注人类命运的哲学,才能成为世界性的哲学。 一、时代的要求与哲学自身发展的内在活力 20世纪兴起的新技术革命,把全球推进到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物质文明的飞跃伴生出全球性的能源危机、资源危机、生态危机、人口危机。震撼全球的改革与演变使世纪末社会力量的分化组合空前复杂,多元互竞互补的格局潜伏着弱肉强食的暗流。同时,和平与发展则成为全球大多数人的共识、共鸣。可以说,世纪之交,人类命运正面临着新的考验,从而要求当代哲学更加真切地关注全人类的现实发展与前途命运。 从哲学史上看,对人类命运的终极性关怀,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古老传统,不知有多少先哲为此作出贡献。仅从西方历史上看,刻在希腊德尔菲神庙石碑上的铭文“认识你自己”,距今已有3000多年了。德谟克利特说过“人是一个世界”。普罗泰戈拉说过“人是万物的尺度”。〔1〕苏格拉底提出哲学应从对自然的研究转向对人的研究。亚里士多德试图解析人和社会生活的本质关系。到了中世纪,正如费尔巴哈所说,“为了使上帝成为一切,人就成了无。”〔2〕从文艺复兴开始,以人的理性或自我意识为特征的人的主体性凸现出来。黑格尔赞道:“人类被提升到一切哲学的项峰,……这一点乃是这时代的最好标志。”〔3〕事实上,当时哲学家们对人和人类命运的关注,并没有也不可能真实地具有全人类的性质,但问题的提出和归结则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卡西尔曾说:“认识自我乃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4 〕近代以来,特别是发端于19世纪20年代的人本主义思潮,把人论作为哲学的基点。从叔本华、尼采的唯意志主义开始,经狄尔泰、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到海德格尔、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势头越来越大,分支越来越多,什么人格主义,弗洛伊德主义、新托马斯主义,等等,不一而足。人本主义思潮对人类命运的关注,由于其将人的存在本体化、将人的本性主观化、将人的自由追求个体化,从而带有鲜明的特色。当代人本主义思潮更是遭受两次世界大战之后人类命运危机在哲学上的强烈反映。它从一个侧面说明哲学越来越关注人类自身的命运。 查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纂的大型《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研究主要趋向》丛书(中文1988年版),其中哲学课题涉及的六大领域是:⑴人及其知识形式;⑵人和自然现实;⑶人和社会现实;⑷人和语言;⑸人和行为;⑹人和人本主义的基础。显然,人是贯通一切领域的中心线索。再看看近二十年来世界哲学大会的主题:“人与技术”、“人与社会”、“人的理性”、“人的现实”、“人的困境与未来”、“转折点上的人类——哲学前景”。可以说,无不渗透着一个中心——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在当代,不关心人类命运的哲学是没有活力的。不为人类命运和共同问题作出贡献,是没有资格成为世界性哲学的。 二、真实地关注人类命运的哲学新特征 面向21世纪的新型哲学,对于人类命运的终极性关怀,不能是抽象的、片面的、空洞的、空想的,更不能是虚伪的,而应当是真实的。这种真实地关注人类命运的哲学,具有新的时代特征,体现出哲学发展的正确走向。以下试从5个方面作出简略的说明: 1.哲学精神的批判扬弃性。这种批判扬弃,一方面包括哲学对自身的反思,批判和扬弃,顺应时代要求,推陈出新,实现哲学的变革和转型,创造新的理论形态;另一方面也包括对人类生存发展史的反思、批判和扬弃,对人类各种危机问题深层原因的无情剖析。没有这种批判扬弃的哲学精神,自我超越、自我发展就是一句空话。 2.哲学出发点的主体性。哲学的主体是现实的人,是现实的人类。从现实的人、现实的人类这一主体出发,在人类的生存活动、交互作用、整体联系中理解人类发展的规律和价值;在人类和自然的双向作用过程中看待人与自然、人与宇宙的关系,看待世界的本性、本原、本体的实质。真正以人的主体地位为主导。 3.哲学对象的实践活动性。现存世界中的自然、社会统一于现实的人类实践活动。人类实践活动是人类得以生存发展的根据和基础。只有透过现实的人类实践活动中的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关系,才能认识人和世界,也才能为改变世界提供方法论。新型的哲学只有能够对人类实践活动中各种矛盾关系作出理论的反思与前瞻,才可获得自身的生命活力。 4.哲学理论形态的开放融汇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传统哲学和现代哲学、中国传统哲学和当代哲学等哲学流,智慧流,通过信息的开放性交换,互竞互补,扬弃整合,融汇而成新世纪的新哲学。同时通过诸学科综合研究,熔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于一炉,为新哲学理论形态的发展提供哲学的、科学的、人学的基础和动力。 5.哲学功能的超越前导性。新型的哲学不是跟在人类实践活动之后对各种具体问题作出解释或解释的解释,而是以一种批判理性所具有的对现实的超越功能,通过对科技、经济、文化和社会进展中普遍性问题的研究,为人类行为规范的合理性提供理性指导、价值取向和选择标准,以促进国际交往和理解,促进和平与发展。这是人类生存发展不可缺少的自我意识和本质精神。 只有具备上述基本特征的哲学形态,才能实现其真实关注人类命运的自身价值。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更好地关注人类的命运 一个半世纪前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曾经充满活力地影响了整个世界的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其哲学观的主要特征,正是对人类命运和前途的真实关注。马克思主义哲学并未停留在对世界图景的理性描述上,而是更加关注现实世界中的现实人类的生存、发展,更加关注人类发展的最高理想,并为真正实现理想创设出一般的法则。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曲折。在一段时间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理论上被教条化、实用化、旧唯物主义化的倾向所扭曲,在实践中被扭曲了的政治斗争所奴役。本该坚持和发扬的批判的和变革的精神没有真正坚持和发扬,本该吸收的现代科学智慧新成果没有吸收,本该融纳的各民族传统哲学精华和现代西方哲学积极因素没有融纳,本该重视的哲学与现实之尖锐矛盾没有重视,本该批判的过时了的陈旧观念没有批判,本该淘汰的形而上学的机械分类、板块结构没有淘汰,本该克服的“自我中心化”倾向和以正宗自居的心态没有克服。在此情况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命运出现了危机。在新时代的挑战面前,如何走出困境,已成为众所关注的焦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性是批判的。今天,自我反思、自我批判尤其显得迫切。马克思主义哲学也要创新,即创立现代理论新形态。可以说,哲学变革与转型,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更显得重要。这种变革与转型,其核心问题也只能是:如何更好地关注人类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