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掌握外部世界的根源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火林,1961年生,1995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获博士学位。现在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工作。

原文出处: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1996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内容摘要】人作为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只有依赖于外部世界,人才能满足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但是,人对外部世界的依赖方式又是根本不同于动物的,它实际上依赖于人对外部世界的掌握,而不是本能的适应。这既同“人在适应外部世界的过程中相对缺乏本能的调节”有关,也与人的需要相关联。由于人对外部世界的掌握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因此,人对外部世界的掌握也包括对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掌握。

      【关键词】人 外部世界 依赖 掌握

      一

      人曾以万物之灵自居,但人不可能无所依待遗世独立,人永远是栖居在一定的环境中的“在世者”。因此,人必须以外部世界的存在为依托,人必须依赖于外部世界,才能满足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所谓人对外部世界的依赖指的是人不能脱离外部世界即那些作为能够维持和保证人的生存、发展的环境、对象和条件的影响、制约、限制的一种存在特性和存在状态。

      人对外部世界的依赖直接根源于人是自然界分化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这一客观事实。众所周知,人来自动物界,是动物长期进化的结果。人的远祖是古猿。人不过是其远祖在自然环境急剧变化所造成的压力和自身对生存环境的适应性活动等内外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中,演化而成并提升出来的,一种具有自己生存模式的高级存在物。人连同人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1〕。人永远也不可能脱离,那怕是逐渐脱离其生命之根的自然界,而必须以自然界,特别要以孕育了他的生命的生态功能圈为其赖以存在的基本条件和根据。因此,“人类正如生物圈的目前的任何其他组成部分一样,依赖它本身与生物圈的关系。”〔2〕

      人作为自然界分化的产物,直接地是自然的存在物。“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和受限制的存在物,也就是说,他的欲望的对象是作为不依赖于他的对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但这些对象是他的需要的对象;是表现和确证他的本质力量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对象。”〔3〕因此,人的存在、 生命、本质力量都有赖于别的存在物作为他的对象。人渊源于自然的本能倾向的实现,人的肉体的客观需要的满足都有赖于属于自然界的对象。人只有在与独立于他、外在于他的自然存在物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情况下,只有不断地从自然系统吸取负熵流,获得足够的物质、能量、信息才能维持自己这一有机动态系统的积极平衡和内稳状态,才能保证他生存下去。可以说,“人(和动物一样)靠无机界生活。”,外部自然界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一部分”。“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外部自然界是“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也是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是人的无机的身体”,“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4〕可见,人是由于自然界存在的现实的对象性,才获得自己的对象性的现实存在;凭借自然界的运动着的生命,才获得自己的生命的运动;借助于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才表现和确证自己的本质力量的。因此,人只有依赖于自然界才能获得生存权利。在这一点上人和动物没有丝毫差别。

      人对外部世界的依赖虽然和动物一样不可须臾摆脱,但人对外部世界的依赖方式和实现形式是根本不同于动物的。就人来说,对外部世界的依赖蕴含着社会、文化的人类学意义。这就是说,人对外部世界的依赖,不是象动物那样,只是通过片面的特定化的适应,来实现对外部世界的依赖,从而使自己成为它所属的自然界的一部分的,而是通过本质上是全面的普遍的掌握来实现对整个外部世界的依赖的。这就意味着人必须实践地和观念地掌握外部世界的对象,通过不同的方式的享用和消化,把它们变成自己物质的和精神的生活与活动的一部分,从而建立起一个属人的对象性的世界,以此来实现对外部世界的依赖的。可见,人对外部世界的依赖实际上依赖于人对外部世界的掌握。或者说,人对外部世界的掌握是人依赖于外部世界的实现、层次和程度,从而标志着人赖以生活的外部世界的范围、层次和程度,并映现着人的普遍性的发展水平。人对外部世界的掌握的范围越扩大,人赖以生活的外部世界的范围也就越广阔。

      二

      人对外部世界的依赖之所以必须要通过人对外部世界的掌握来实现,首先是由于“人在适应外在世界的过程中相对缺乏本能的调节”〔5〕。因此,人不得不逐步形成和发展自己的文化指令,不得不能动地掌握外部世界以获得自己生存的权利和可能。

      根据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研究,人和动物在生理结构和行为模式(感受模式和效应行为)等方面是不同的。大家知道动物对自然界的依赖根源于其直接的机体生命及其繁殖的需要。动物对自然界的依赖方式决定于其自身机体的生理结构和功能。动物的需要是物种先天遗传和规定了的本能的机体生理需要,即维持生命存在和延续种族这样一种具有单一性、遗传性、本能性和稳定性的需要。可见,动物的需要是片面的、个别的。动物只能凭借由物种遗传而承继下来的机体的生理结构和功能,通过适应相对稳定的环境的行为方式来满足其需要的。动物的机体结构是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经过自然选择的作用而肯定和固定下来,并通过生物遗传方式传递下来,因而是特化的专门化的。而这种专门化的效力和范围也就是动物的本能。因此,动物是靠本能来适应和依赖环境的。所谓本能就是建立在先天接通的固定的反射弧基础上的无条件反射,是根据固定不变的节律、先天的行为图式、指令对重复出现的典型境况作出呆板性反应的一种一开始就完成的行为。动物的这种机体的生理结构、功能及行为方式的特化和专门化,决定了动物适应环境模式的单一性、不变性和刚性,决定了动物所能适应和依赖的环境世界的范围、界域以及这一界域的不可超越性、不可突破性。这种适应和依赖模式虽然有其严重的缺陷,这就是当动物超出其生命的时空界域,面对急剧变化着或变化了的自然环境,就无能应付、无法适应、无从依赖;但更主要的是这种模式的优越性,即只要在其生命机体适应的阈值和它们所能依赖的属于它自己的特定时空范围内和其功能圈中,它以自己的生理特点,间接地以其形态特点为基础,即以构成严整的功能性的统一的欲动和官能结构为基础,凭借准确而完全封闭的本能行为,动物就能应付自如,就能获得直接需要的东西,从而使其生存完全得到保证。可以说:“动物在其环境中所能发现和所能把握的一切处于其环境结构的安全栅篱和界限之中。”〔6〕动物是完完全全地符合于它的环境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