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学刊一九九五年第六期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化问题的思考

作 者:
田丰 

作者简介:
田丰 吉林市委党校

原文出处:
长白学刊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1996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现代哲学发展的中坚,它扬弃了旧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分别从对立的两极去思考自然界与精神世界关系问题的传统形态,开始以人的社会历史活动即实践为中介探索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把人的对象始终作为具有统一性的物质过程来把握,使自己始终作为一种完整的科学世界观保持着和发展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既属于现代哲学,又高于现代哲学。

      实践不断地进展,各门科学和哲学的研究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从总结当代实践和科学提供的新的事实和材料中去充实和丰富自己的思想、范畴和原理,(高清海“论哲学的发展问题”《社会科学战线》1986年第6期)并需要同世界哲学发展接轨,走向全球化。这就是我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化。

      那么,怎样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化呢?根据现时代的特点,我认为,作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走向现代化的几个要点应作如下理解。

      (1)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应是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任何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都有自己的主要问题。它构成整个理论体系的逻辑轴心。由此而展开的逻辑推演可以覆盖这一科学研究对象的全部领域,而且与对象的客观体系同构。从这一理解出发,我认为,把人与世界的关系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问题,更合理一些。从这样一个主要问题出发,马克思主义哲学既可以唯物地辩证地阐明世界的本原及其发展,阐明认识论和历史观,又可以使自己的视野更加开阔,从而把价值问题、文化问题等这个哲学意识形态斗争最尖锐的领域纳入自己的对象。价值问题早已有之,但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则是一个新问题。它既不属于本体范畴和存在范畴,也不属于意识范畴,不属于意识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人与世界的关系,它是“一个特殊的独立的”问题。(参见《科学知识进化论》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409 页)任何哲学都不能无视它们的“存在”。无视它们的“存在”,哲学本身是不完备的。同时,只有把人与世界的关系作为主要问题,才能避免把历史唯物论这个最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特质的内容变成“自然科学唯物主义在逻辑上的继续和完成”,避免使“辩证唯物主义基本上是,甚至主要是以自然科学为对象,而且日益同自然科学的哲学问题并溶为一体。”(参见《哲学问题》〔苏〕1987年)

      (2)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应是层次化了的统一体。任何科学都以自己的研究对象而取得存在的根据。而本体论则是以研究、揭示对象世界不以认识主体的意志为转移的本质和规律为己任的。它是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和依据。现代科学的发展显然并没有否定对象存在的客观性。爱因斯坦说:“相信有一个离开知觉主体而独立的外在世界,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第292页)海森堡也认为,“量子论并不包含真正的主观特征,它并不引进物理学家的精神作为原子事件的一部分。”(《物理学与哲学》,科学出版社1974年版第22页)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即使在科学飞速发展的现时代,也必须坚持自己的唯物主义本体论,不过,我们所说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统一于物质是最高意义上的或终极意义上的本体论。在这种本体论给定的前提下人们发现“任何实验结果都不能被解释为提供了和客观的独立性质有关的知识。”(玻尔:《原子物理学和人类知识》,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29页)人们只能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逐步地以近似的方式发现和把握本体。离开了主体的实践,即对客体的一定关系,本体论只能是人们的臆断。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抽象的、孤立的、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整个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是生成过程”。离开人的实践,即从“无”出发来说明客体或本体,只能重复“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参见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就是说,在现实的人与终极的物质(世界)之间存在着一个中介性本体,即实践。它是终极本体——物质的派生物和具体形态。正是它把人与物质世界连接起来,使人对终极本体有了非臆断的把握,进而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决裂。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是层次化了的统一体。无限制地抬高中介层次(实践)的地位,甚至用它来冒充和否定终极本体(物质),就会倒退到唯心主义中去;而否认中介层次(实践),又会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简单化和神秘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现代化过程,就是把实践引入本体论,把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理解为一个随着人的实践的深化和主体性的发展而不断展现的动态过程,是把中介本体统一于终极本体,把终极本体显现于实践本体的逻辑过程。

      (3)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应吸收现代科学发展的新成果。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发展的科学。在这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化显然不能回避与现代技术科学,特别是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等的对话。尽管系统论把人、社会看作物一样的“自然系统”,认为“价值标准”是社会中“占主导地位”,“发挥决定性影响作用的因素”,因而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去甚远,甚至系统论的创始者和阐发者们一开始就以反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为目的。但从科学发展的角度看,唯物辩证法可以而且必须吸收现代系统论的积极成果。系统论在从宏观上、整体上把握事物方面,在强调整体各个部分的相关性、协同性和相互作用方面,在强调普遍联系、立体地综合地认识事物方面与唯物辩证法相通或相近。而且由于立足于现代科学技术新成就的基础上,它比经典唯物辩证法更突出过程的能动性。同时,由于对各种系统(特别是自然界和社会工程系统)结构功能及转换的分析、控制,它较经典唯物辩证法直观、切实、具体、易于操作。所以它可以与唯物辩证法建立应用哲学与元哲学的关系,为唯物辩证法提供新材料。因此,唯物辩证法一方面可以利用系统论的成果把属人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进一步看作是一个能够而且必须加以自觉控制的过程,另一方面它还可以从系统论中提升出诸如“结构与功能”、“对称与非对称”、“有序与无序”、“平衡与非平衡”等范畴充实到自己的范畴体系中去。

      (4)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应强化能动性,把思路拓宽。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首先是反映论。把认识过程的本质首先理解为反映,这是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点。同时,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又是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这种理解实际上是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在认识论上的必然展开。进而言之,认识主体的革命性与能动性又是通过怎样的机制或模式实现的呢?对此,经典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并没有给予深入的讨论,因而这种认识论所一贯主张的认识革命性、能动性缺少光彩,并因此使自己常常被唯心主义认识论哲学攻击为“照相学”、“形而上学”。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这方面也应当从现代技术科学、价值理论和应用哲学中汲取新的营养,把思路拓宽,把能动性强化起来。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过程中,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实践论》的观点,并把它推向前进,强调人的认识不但要求其真实,还要求其价值。他不仅坚持了实践标准,而且提出了“生产力标准”,把认识的实践标准和价值标准有机地统一起来,为当今认识论研究拓展出崭新的视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学者提出“认识建构理论”、“社会试验理论”、“认识价值论”等等都是拓宽认识论研究的有益的尝试。东德学者提出的“整个认识的调节路线的学说”,(参见格奥尔格·克劳斯:《控制论和认识论》)原苏联学者提出的“活动理论”,(参见列昂捷夫:《活动、意识、个性》)“同心圆”模式(参见尼·伊·茹科夫《控制论的原理》)等等也都是拓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的有效途径。虽然其中有些问题仍待深入研究,但这对于丰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显然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和开拓意义。如果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不想放弃自己的发展和现代化,就必须在认识的机制或模式研究上向前迈进一大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