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是当代西方颇为流行并产生了重要影响的社会思潮,它涉及多种领域,如哲学、文学、美术、音乐、建筑、社会学、心理学等等,作为总的思想倾向,主要表现为一种哲学思潮。从根本上说,后现代主义是对行将到来的“后工业社会”的一种文化反映。首先将马克思的名字同“后现代”联系起来的是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在其名著《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中,贝尔认为,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三卷对“后工业社会”的某些特征有过惊人的预测〔1〕。 哈贝马斯则认为,后现代主义向现代性的进攻开始于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2〕。这一观点极具启发意义。 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黑格尔对现代主义信仰的动摇,不能不为马克思所注意、吸收和总结。有意思的是,在后现代主义哲学家们“主动意识到”的理论层面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被作为传统的形而上学加以排斥的。但不管是肯定还是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后现代主义的关系的确是一个难以回避的重要理论问题。本文拟就这一问题作一考察和审视,以期深化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 一、后现代主义的崛起及其特征 后现代主义的登场意味着现代主义的“危机”与衰落。从理论直接性看,后现代主义是针对现代主义所出现的“问题”进行的“纠偏”,用后现代主义的术语说就是“解构”。 现代主义观念体现的是所谓理性主义精神,最能体现现代主义哲学精神的是两位伟大哲人的两句格言: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和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前者否定了上帝做为人的存在的本质的谬说,把人的存在的证明建立在人自身、人的自我意识上;后者则表明理性不是用于证明上帝存在的工具,而是为了认识自然、控制自然,“达到人生的福利和效用”。这就揭示了理性是证明人的至上性的工具和谋求人生幸福的工具。人的至上性和理性的工具性(为人服务的手段),是启蒙运动掀起的世俗化思潮的两面旗帜,也是构成现代主义哲学的两大要素。 现代主义解放了人的个性和尊严,引发了自然科学的繁荣和工具体系的建立。问题在于,随着历史的发展,现代主义走向了自身的反面,在“杀死上帝”之后,开始“宰制”人类自己了。具体地说,科学技术在认识自然、控制自然,给人类的幸福带来巨大效应的同时,也开始越出自己的适用范围,将自身的思维方式、操作方法变成包括人文科学在内的一切精神领域的楷模和终极标准。这就是法兰克福学派之所谓科学技术对人的意识形态牵制。这是其一。其二,商品和金钱成了一切价值标准的终极裁判,思想、道德和精神都丧失了自身的标准。换言之,人平面化了,异化了。现代主义所张扬的理性,终于从“为人服务”的工具变成左右人的“主体”。在后现代主义看来,现代主义的误区,就在于盲目地相信,只要获取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就可以据此来改善人类社会和个人行为的准则,知识、技术的运用,也就是社会生活的实践。后现代主义所要摧毁的,就是用这种理性框架一切、整合一切的形而上学信念。 从社会根源看,后现代主义是对行将到来的“后工业社会”的一种文化反映。二战以后,西方发达国家,开始由大机器工业为标志的工具时代进入以计算机应用为标志的所谓信息时代,即后工业时代。表面看来,计算机的普及和应用是现代主义的胜利,因为计算机的操作似乎是在一种纯客观的状态下进行的,这种“逻辑机器”和“推理工具”是在没有人的干预下发生的,计算机是“不表示意义的表达机器”。然而,在后现代主义看来,正是计算机这种后工业社会的重要标志,恰好证明了现代技术理性主义观念是一种“虚构”,因为数据的传递要以赋予信息以意义的判断为前提。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利奥塔德借用马克思的术语,强调信息不是纯客观的,而是具有“使用价值”,纯客观的所谓数据掩盖了政治、经济和道德因素的介入。这样,后现代主义就在现代主义自身的否定因素中擎起了自己的旗帜。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的“后”(post)字, 是使人对之迷惑的主要之点。“后”究竟是指现代主义“之后”的一个新的哲学时代,还是指现代主义的“后期”阶段,因而是仍属于现代主义的范畴?也就是说,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的延续,还是现代主义的中断?贝尔从社会变迁的角度给予理解,认为将“……之后”提前做为前置词,反映了一种矛盾心理:表达了“一个时代终了”,而新的时代又不知走向何方的“时代间歇期之感”。〔3〕实际上,如果从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之间的内在关系来理解“后”的含义,那么,“后”字不过是表达了对现代主义自身偏了“航道”的“纠正”。所以,不用“反”(anti)以示对现代主义的整体拒斥,也不用“超”(over)以示建立一种全新哲学话语的决心,可以说,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家族”中的“反对派”,或者说后现代主义是“更虔诚”的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首先要“纠正”的,是把现代主义以“认识论作为第一哲学”的僭妄。麦克黑尔指出:“现代主义是以认识论为旨的。即现代主义作品计划提出如下问题:从作品中获取什么?如何获知?谁知道它?它们如何知道它,确切程度如何?认识是如何从一个人传到另一个人的?可信性如何?……什么是认识的极限?〔4 〕而后现代主义“是以本体论为主旨。即后现代主义作品计划提出下列问题:世界是什么?世界有多少类型?如何组成?不同点在哪里?当不同的世界相遇时,会发生什么?……本文的存在方式是什么?它所设计的世界的存在方式又是什么呢?”〔5〕当然,麦克黑尔是从文学的主旨嬗变立论的, 但却有哲学的意味,其观点表明,后现代主义将现代主义主体对客体认知的“明确性”变为认识上的“不确定性”,进而以本体世界的多元性或不稳定性来反对现代主义对世界终极的、唯一的认识说教。这也就是说,后现代主义既不是反认识论的,也不是像传统形而上学本体论所认为的那样,认为世界有最后的基质并“置世界于稳定的确定的存在秩序之中”,而是对现代主义认识论所坚信的“明确的”、“最终的真理”观表示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