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元

——民主和谐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博士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好家长

内容提要:

本文提示:有一个女孩,大家都认为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孩子。小学一年级刚入学,被老师看作“笨”孩子,后来被迫转学;初二时第一次物理小测验,她只得了四十几分;当时学校组织的周末奥赛班的辅导,她不止一次地逃过学……然而,面对孩子的这些情况,家长不是盲目地责备、不择方式地施加压力,而是启发、引导、帮助。孩子的成绩一步步提高,到高三时,她在全国中学生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中拿回了一等奖、女生特别奖,并被保送北大物理系学习。从小学到大学,家长从不反对她玩,更不逼她学习。受爸爸的影响,她成了漫画迷、电子游戏迷、“三国”迷、金庸迷……但这些从不耽误她的学业。2001年她以在校生的身份申请到美国去攻读物理学博士,结果哈佛、耶鲁、麻省理工、普林斯顿、佐治亚理工等8所顶尖大学分别寄来了录取通知书,2001年仲夏,她跨进了哈佛大学的大门,开始了她的“攻博”历程。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03 年 1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8月4日晚,陈小放刚刚忙完一天的工作走进家门,家里电话又响起一阵清脆的铃声。他抓过电话筒,脸上立刻荡漾起幸福的笑意,这是女儿陈元打来的越洋电话。原来,今天是她赴美留学一周年的日子,特意打电话来向父母问好,同时也向亲人们汇报自己的学习成绩。记者在近日的电话采访中发现陈家的教育是一种颇有特色的成功教育。

      ▲没想让女儿成神童

      陈元的家庭可谓书香门第、教师世家。爷爷系1944年国立中央大学毕业,解放后在长沙第一中学任多年教导主任,担任过湖南省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奶奶1943年毕业于四川北碚国立重庆师范学校,是出色的小学语文教师,解放后在长沙市一中担任过学生生活指导老师,多年在图书馆工作。姑姑陈小卉是长沙市一中优秀的英语教师。爸爸是“老三届”,曾在长沙市电子职工大学作教导主任,在30多岁时,他又完成了电子技术本科学业。后下海经商。

      陈元从小就是个聪明的孩子,在家庭熏陶下,她在两三岁的时候就背了不少古诗词,还可以用英语进行对话。有一次她在校园里玩,正碰上一个到校参观的“老外”。“老外”发现元元十分可爱,就上前拉住她的小手,跟她说:“How do you do?”元元一点也不怕生,小脑袋一偏回应道:“How do you do!”然后还补了句“Welcome to China。”那老外又是点头,又是竖大拇指。

      一时间,这件事成了学校教师和邻居们的美谈,陈家的元元被人们褒称为“神童”。然而,陈元的爸爸陈小放却喜忧参半。他的观点是:“会说两句英文,背几首古诗词,当然不是什么坏事。但那时我担心的是一味地灌输这些东西会带来负面影响。比如这些知识她都学过了,就会丧失学习的兴趣,玩去了!再回过头又发现人家已经学得很好,自己追不上了,很可能就没有自信心。或者她全都会,老师和其他同学对她另眼相看,结果让孩子对自己产生过高的评价,觉得‘我很了不起呀’,这样可能会耽误其他方面的发展。”

      陈小放在报纸上就看过类似的报道。

      陈小放作为教师,他懂得教育规律,知道该怎样育人。他只想让陈元从小就能更广泛地接触世界,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主动地学习,这样才可能有更好的发展。用陈小放的话说:我不希望陈元因为一点点过人的表现就被认为是神童,更不希望这个观点影响她自己。陈元就是个正常的孩子,我要让她正常地成长。

      ▲放弃上超常班的机会

      陈元因参加全国华罗庚数学竞赛,得了全国三等奖和长沙市二等奖,小学升初中时,被长沙一中抢先录取。同时,她又参加了湖南师大附中超常班的选拔考试,在一千多名考生中考进了前40名,取得了升入附中的资格。

      对于一般的学生来说,同时被两所名校录取,这是求之不得的事,然而,此时的陈小放却犯难了。他分析:一中是湖南省的重点中学,每年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的考试,一中都是竞争最激烈的一所。附中超常班也不逊色,它的毕业生一般都会升入重点大学的少年班,这是很有诱惑力的。

      两所重点中学,究竟上哪一个?为了作选择,陈小放征求父母的意见,征求亲朋好友的意见,还同陈元的妈妈一道进行“实地考察’——一连几天早上,夫妇俩从家里出发,坐公共汽车到两所学校去仔细计算路上需要的时间,不同路线汽车的拥挤程度,想从中确定一个最佳的上学方案。

      最后,他还是决然放弃了附中超常班,原因是该校不分初、高中,采取“中学直通车”,通常用4年或5年一口气学完中学的全部课程,然后参加高考。陈小放觉得,陈元本来上学就早,这样算下来,到大学只有15岁,而她周围可能都是20岁左右的同学。和比自己大那么多的孩子在一起学习、生活能适应吗?用那么短的时间学完别人6年的课程,孩子累不累,会快乐吗?

      陈小放的观点是:人的年龄不同,快乐也会不同。10岁的时候应该有10岁时候的快乐,20岁时候应该有20岁时候的快乐。这种天赋的快乐,无论何种理由都不能被剥夺。他不想让陈元过早地经历一些事情,他只想让她正常地成长。

      ▲孩子不感兴趣,决不勉强

      陈元上小学的年代,许多家长都热衷请家教、送孩子进各种培训班、培养孩子特长等。陈小放最初也想效仿,但看见一个朋友的家教状况之后,他犹豫了。陈小放告诉记者:“我们也想过让陈元学钢琴。但我曾在一个朋友家里看一个孩子练风琴,作爸爸的拿着尺子在一旁看着,哪个手指弹错了就打,两个人都哭丧着脸。当时,我就想,要是陈元学钢琴也变成这个样子,家长和孩子都是很痛苦的。”

      经反复考虑,他最后决定先买个电子琴让陈元学,如果陈元喜欢,再向钢琴发展。几个月的学习下来,陈元没有表现出兴趣,这项计划就放弃了。

      陈小放喜欢集邮,他觉得邮票里有很多故事,还能学习知识,也不像学钢琴那么累。他也很想让陈元学,可陈元毫无兴趣,把本来很珍贵的“四方联”撕成单张;把好邮票揉成一团,然后扯烂……

      然而,陈元有她的爱好:她喜欢看动画片、看漫画书、玩电脑游戏、读金庸武侠。这似乎有些“另类’,但陈小放并没有阻止。据陈元自己说,最迷漫画书的时候,开始一天租两本,周末租6本,就是参加奥赛国家集训队时也不例外。学校门口租书的小店老板甚至已经不向她收取押金了。而金庸的武侠小说,是在陈元上高二时,陈小放介绍给她读的。当时陈元因为有读金庸的“特权”而在班里骄傲了很长一段时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