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助孩子学习?如何使孩子的学习成绩从“差生”行列跃进中上等或是前几名?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孩子的学习成绩高低与很多因素有关,如孩子的学习兴趣与动机、学习策略与考试心态、教师的教学方法、父母的教养方式……笔者多年来在儿童心理咨询门诊的接待案例说明,诸多因素中父母的家庭辅导行为及态度与孩子的学业成就紧密相关。因此,开好家庭处方,培养孩子学会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拟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处方如下: 处方一:与孩子友善对话。比如,孩子做了10道数学题,结果错了5道,智慧的父母会说:“真不错!这么难的题能够做对一半,希望再努力!”而急躁的家长会埋怨:“你真笨!这么简单的题做错一半,以后怎么上大学!”两种对话方式的结果会大不相同,前一种对话能够增进孩子努力的信心,今后成绩进步可能性增大,而后一种对话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以后的学习状况不容乐观。因此,给孩子鼓励与表扬的对话效果优于对孩子的刻薄与批评。 处方二:对孩子寄予合适期望。好的希望能内化为孩子“自我实现的预言”,刺激他们不断追寻期望目标,不断获取成功。心理学的研究实验表明,给予孩子良好的希望,会收到良好的成就结果。父母对孩子的希望要符合孩子的实际学习能力,使他们“跳一跳、够得着”。若是“跳三跳也够不着”,或是“搭上板凳也够不着”,就是揠苗助长。笔者曾做过的调查表明,多数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在孩子幼儿阶段就期望孩子上重点学校、出国深造……这样的期望已大大超出孩子的实际状况,超出家情和国情,最终很可能会给孩子和家庭带来失望。 处方三:建立亲子间的同理心。同理心就是将心比心。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早期亲子之间的情感联系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和人格成长。这种情感联系可以从亲子之间相处的时间、互动的态度、对孩子的问题是否感兴趣等方面反映出来。目前多数家庭的情况是,孩子上学早出晚归,父母工作也很忙,亲子之间相处的时间愈来愈少,只有晚餐的短暂时刻,家人才能坐在一起唠唠家常话。不少父母把这一珍贵的情感交流机会当成对孩子的训诫或体现家长权威的“课程”,使孩子继续“上课”,精神得不到放松,以致影响食欲,父亲指责,母亲呵护,孩子痛苦与缄默……这种恶性循环当然不能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父母是否听听孩子说什么?他们关心什么?他们需要什么?亲子之间是否建立了“同理心”? 处方四:培养孩子自学习惯。提高学习成绩需要老师指导和家长帮助,但最终要靠孩子自学本领的提高。要从小培养孩子的“自我认识”水平,即对学习过程的自我监测与调控,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与方法。善于读书的孩子常常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如预习——设疑——阅读——自我背诵——自我测试(PQRST学习法),这样的学习过程使孩子学习效率高,成绩好,父母也省心。不少父母缺少家教知识,从幼儿园起就帮孩子做“家庭作业”,孩子上小学后继续“帮忙”,结果是,父母感到自己的数理化知识“黔驴技穷”,解题“望题兴叹”,只好请“家教”,使孩子一直处在依靠外人辅助学习的状态中,这种不“省心”的孩子在独立的考场上多会失败。 处方五:创设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好学的父母无疑能促进孩子的进取精神。而整日沉溺于牌桌和舞场的家长,要孩子“知耻上进”却很困难。也有另一种情形,即学习氛围“太浓”。一位学生告诉笔者,最恨的人是父母。问他为什么,他说:“父母只关心我学习,他们不看电视,不打毛线,整夜陪在我左右,假装看书,逼着我两眼只盯书本……”这样的学习是否有效率?显然,不仅孩子痛苦,父母也痛苦!其实,促进孩子学习的办法有很多,比如,给孩子念书或听孩子朗读,带孩子上图书城或图书馆,听孩子谈学校的趣事,让孩子向自己提问,与孩子同看一段有益的电视后相互讨论,与孩子共同拟订学习奖惩合约,仔细阅读孩子的家庭作业并 签名鼓励,允许孩子参与家庭事务和提不同意见,家人和睦团结互动,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意志和独立自主的精神,带孩子出外郊游,探索自然奥秘,了解人文社会历史和生活热点…… 总之,改善家庭教养方式,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获得快乐,这是提高孩子学习成绩的最佳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