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要实行的新课程的重要任务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起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往的学习平台。学习方式的转变期待家长角色的转变。面对新形势,家长首先要转变角色,成为孩子学习的参与者、帮助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成为温馨家庭氛围的营造者。 一、参与者 新教育形态要求:家长要成为共同构建学习的参与者。作为家长,首先要学会尊重,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尊重他们的个性特点,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孩子的选择判断。尊重意味着必须把自己当做孩子的朋友,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还要学会分享,分享人类千百年来创造的财富,分享各自的生活经验和价值观。分享,意味着家长走出自我中心,走进孩子的世界,是平等的给予,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模式,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的灌入转变为主动的学习。作为参与者,家长所起作用已经不仅仅是过去的“作业检查”。如,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教育部明确具体地指定了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必读书目,包括《童年》、《西游记》在内的12本外国名著和14本中国名著。学生对这些名著的通读离不开家长有计划的安排。家长的参与,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必不可少的环节。家长的合理参与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融洽家庭成员关系。 二、帮助者 这次新课程改革将使孩子们的课程变少,课本变薄,并且真正关注到每一个孩子的全面和终身的发展,鼓励学生多元发展、个性发展。教改将让孩子有权选择适合自己的特长考试。所以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要不断地帮助孩子了解什么是自己最适合的,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位置。现阶段的学生承受着超负荷的学习压力和心理压力,他们需要家长无微不至的帮助。而有些家长,把帮助理解为给孩子找老师补课、加做习题……其实孩子需要的也许只不过是充足的休息而已。今年初三的小金,在其他同学忙着赶上各种各样的加班加点课时,她父母根据她的实际情况帮助她制定的学习计划是:推却不适合本人的各种竞赛班的学习,加强自然学科的辅导,增加星期天的睡眠时间,提高上课及作业的效率,以最佳的身心状态投入中考复习。几次阶段性的考试,小金的成绩日趋上升,稳稳占据年级前列,身心愉快,学习情绪高涨。这其中孩子父母的帮助功不可没,他们为自己的孩子找到了最适合她的学习策略。 三、引导者 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家长要和教师合作,引导孩子质疑、探究和发现,引导孩子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引导他们走出课本,走进社会,引导他们学会选择,让更多的孩子能够表现,让他们自己向前走。 12岁的小杨一直是“三好生”,老师的评价很高,他本人自我感觉非常好,家长也很满意,对孩子的学习一直持放心态度。没想到学期结束时,老师告诉家长,小杨在期末复习期间有好几张数学讲义没有做。小杨父母十分震惊,很恼火。他们平静下来后,决定先问孩子再做打算。孩子很干脆,给出三个理由:第一,这些题目都会做,不想再做;第二,不做这些题目考试照样能考好;第三,反正在家父母要检查的,题目的数量又没少做。孩子显得振振有词,理由十足。父母没有反驳但也问了他三个问题:第一,学生的基本职责是什么?第二,“三好生”、班干部的榜样作用是什么?第三,你真已经达到不用做作业的程度了吗?儿子想了想对父母说:“我把作业补起来吧!不过我还是想问问老师以后能不能改做其他作业。”父母让他自己跟老师商量解决。在父母的关注、指引下,小杨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四、促进者 新课程改革的另一个变化是对学生的评价,它改变了以往由考试评价作为淘汰和选择的手段。建立起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等级评价、多元评价都会被列入评价孩子的标准中。所以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促进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促进孩子形成自我实践和自我反思的能力;促进孩子培养自我约束能力,培养合作精神,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同学之间相互学习促进的局面。 现在有的孩子比较自私,尤其一些成绩比较突出的孩子,总希望别人比自己差,不愿大家共同进步,所以资料不愿共享,不愿与同学合作,妒忌同学获得的好成绩……长此以往,孩子的心态会变得越来越狭隘,学习潜能将得不到充分发挥,同学关系淡薄,甚至会导致厌学情绪的产生。此时,家长的促进作用相当重要,促进孩子形成自我实践和自我反思的能力;促进孩子培养合作精神,让孩子学会与同学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五、氛围营造者 新时代的教育要求家长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孩子生长在充满活力、温馨宜人的家庭中,使孩子随时能够感受亲情、感受温暖。研究表明,当孩子处于轻松愉快的状态时,记忆会增强,联想会丰富,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学习潜力得到发挥。家长能否让孩子学会正确对待自己、正确评价自己,使孩子产生责任心和使命感比家长自身的学识是否渊博更加重要。 我在前几年曾经接手的一个初二班,报到的第一天,学生面还没见着,倒有一个家长找到学校,告诉我孩子如何不听话,不愿待在家里,整天往外蹿。几天以后问孩子原委,孩子也是满腹怨气:“我在外面还能看到同学、老师的笑脸,回到家,我能见到的只有苦脸、怒脸。我回家干什么?”是的,如果家成了孩子想逃离的地方,家长不应该自我反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