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国际标准认为,10岁-20岁是一个人的青春期,实际上,10岁-14岁的少男少女,就是一个“准青年”了。14岁可以申请入团,14岁开始要负有“刑事责任”等,绝非空话。更不用说,孩子从一出生,就是国家的公民,又是地球村的“村民”。在18岁进行“成人宣誓”时,青年是否有这样的责任感、使命感和义务感,却往往要打上一个大大的“?”。 近日,有这样一个心理咨询个案:初二男生小丰是一个个性很强的男孩,他虽然学习成绩还可以,但在学校与同学不合群,经常挑剔别人的不是和弱点,在班上没有知心朋友。小丰虽然能够经常对母亲说说学校里的事情,可母亲企图引导他多与同学交往,却收效甚微。由于小丰的学习成绩忽高忽低,父亲有时会严厉地批评他,小丰就对父亲极其反感,产生敌对的情绪。因而在考试临近,学习成绩有波动时,小丰就认为是父母在影响他学习,因而不与父母同桌吃饭,甚至“命令”父母:你们别来烦我,你们别回家! 像小丰这样的男孩女孩,在小学高年级和中学中并不少见。有的父母还发现,甚至小学生就开始不听话、顶撞父母,变着法儿气人,向大人“叫板”,而父母们却感到十分的无奈和无助。显然,仅仅以不懂事、逆反心理,或是某些心理障碍等原因,是无法完全解释这类孩子的言行的。他们的幼稚无知、以自我为中心、自私懦弱等问题,简直是“登峰造极”,与他们的心理发展年龄不符。 然而,孩子的问题总会在父母身上找到原因。像小丰这样的孩子,父母多存在下列家教上的问题:1、学习成绩第一,只要为了成绩好,父母常会无原则迁就孩子;2、未能有效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孩子多是很少做家务事,当然也谈不上关心父母和家庭;3、以封闭的方式养育孩子,怕孩子“学坏”,很少让孩子与同龄人交往;4、孩子思维方式片面、偏执,多与孤僻、不擅长与人沟通有关;5、父母与孩子缺少心理上的沟通,家长常会强制命令孩子,发现一点问题就紧张焦虑;6、对孩子期望值过高,但孩子的独立性、创造性明显不足等等。 那么,一个孩子怎样从天真的儿童变成青年,成为一个成熟的现代人?这有一个艰难曲折的成长过程。父母的教育目的,应该是促进孩子不断成长、成熟,走向独立。但传统观念认为:儿女长到多么大,也是“孩子”。因而,有些父母以十分矛盾的态度对待孩子:期望他成才,但又对孩子充满担忧和不信任,处处包办代替。时时挑剔苛求,忽高忽低的要求,时热时冷的态度,弄得孩子不知所措。更可悲的是,有的已经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还总是依赖父母,自己什么事情也不会做;当遭受挫折失败时,孩子意志力又薄弱,缺乏独立面对现实的能力,反而会埋怨父母教育上的种种失误。这样,往往形成恶性循环,孩子也就永远长不大。父母对孩子期望值很高,那么就要从各种小事上要求他,例如:不再叫他的乳名,不替他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思考自己的问题,自己承受自己行为的一切后果…… 2002年10月,《北京晨报》等媒体曾报道:“尽管诺贝尔和平奖的桂冠没有戴在他的头上,但这名19岁的年轻大学生在充斥着大国政客的提名者名单中,格外引人注意。他叫克雷格·基尔布格,来自加拿大多伦多。7年前,基尔布格12岁,他成立了一个为解救童工、改善儿童医疗和教育环境的国际性救援组织。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儿童自救组织,目前已经发展到了35个国家,组织成员达到了10万人。基尔布格也因此成为儿童权利的国际代言人,他的《自由儿童》一书已经被翻译成7国文字发行,他本人也获得过罗斯福自由勋章等殊荣。在1998年的瑞士世界经济论坛上,基尔布格被称为‘未来全球领导人’、‘和平的英雄’。”其实,中国的孩子同样有能力像基尔布格一样做“大事”。可是,若一个孩子整日关注的是分数的高低,还有自己小心眼里的那点儿喜怒哀乐,这一点点可怜的东西;若一个中学生从来不看电视新闻,不关心社会发展。这样的话,他怎么有动力好好学习?他又怎么可能让父母少操心?他何时才能承担起社会赋予他的历史使命? 要使孩子更懂事、更成熟,早日成材,父母们就要用对待青年、成人的态度,来要求10岁以上的“准青年”,尽早放手,让孩子对面临的各种问题,学会独立地思考,自己去自觉地积极行动。父母以“准青年”标准要求孩子,需要一个引导的过程—— 1、尊重孩子,经常与他平等对话,通过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可通情达理。 2、帮助孩子加入同龄人行列,多与同学朋友交往。被同龄人接纳,是个性成熟的条件。 3、孩子应对自己有责任心,能够不断反省自己,完善自己,言行一致,诚实自信。 4、培养孩子对家庭的责任感,尊重父母,具有生活自理独立性,逐步摆脱对父母的依赖。 5、孩子自觉学习和为理想奋斗,具有独立学习能力和自主性,而不是被动的“学习机器”。 6、孩子应关注国内外大事,有自己的思考和主见,渴望为社会、为全人类服务。 每个孩子都有无穷的潜能,关键是父母如何正确引导孩子,并给他成长的空间,您的孩子被当做一个“大人”,他也就会更快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