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对素质教育的倡导,家庭艺术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教育形式逐渐涌现了出来。实践证明,家庭艺术教育在生理上、心理上、文化上、意志品质上都会对孩子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然而,由于人们在认识上的偏差,目前的家庭艺术教育还存在着许多误区。 一、误区的类型 1、对素质教育的理解简单化,认为“素质教育=特长教育”。面对目前升学、择业的形势,家长意识到从小培养孩子特长的重要性,都希望孩子能有一技之长,以便将来能从容应对竞争。但是在学习特长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却被技艺高低所左右,并未从根本上提高孩子的素质,艺术教育走上了与应试教育同样的歧途。原本能够提高孩子素质的艺术教育,却使孩子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 2、家庭艺术教育功利化。迫于升学等因素的压力,家庭艺术教育也存在着十分严重的急功近利的倾向。如,家长、教师经常对孩子批评、责骂、体罚,令许多孩子对自己的能力感到悲观、气馁,艺术的快乐和享受在孩子心中显得索然无味。诸如此类的行为,其结果自然是成功者少,失败者多,孩子也就很难从艺术中汲取营养了。 3、以投机取巧代替艰辛努力。很多家长不是教育孩子通过努力获得应有的成绩,而是挖空心思,投机取巧,试图通过不正当的手段为孩子获取各类比赛的证书或让孩子顺利通过各类级别考试等。试想,一个人不潜心去做一件事,不为此付出极大的艰辛和努力,又怎么会获得成功呢?在科学、艺术道路上是从没有捷径可走的,任何一个真正热爱科学、艺术的人,都不会害怕付出艰苦的劳动。
4、仅凭直觉去培养孩子。许多人没能采取有效得体的方法,仅凭直觉去处理培养孩子的复杂过程,由此出现问题、滋生烦恼也在所难免。很多家长报怨“我的孩子这也学过,那也学过,没少花钱,没少费劲,到头来却一事无成”。其实,“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是艺术学习者较常见的情形。在历经艰苦训练之后,少数人成为艺术家;一些人仅成为匠人,可他们也依然是文化传播者;还有的人从艺术中获得灵感之后,在其他领域中获得成功,这不也是艺术以外的收获吗? 二、分析与思考 1、理论研究与素质提高。现行的理论研究要注重其可操作性,避免夸夸其谈。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理论探讨要具有指导性、建设性、可操作性及前瞻性。应有意识地将艺术融入日常生活、学习之中,落实到行为习惯上,在日积月累中,通过艺术教育潜移默化地完善人的品格。艺术教育的目的重在全面提升人的综合素质,素质教育所关注的应是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因此我们的理论研究也应关注艺术在普遍人心灵深处产生的震撼。只有这样,素质教育才能内化到人们的行为之中,使人真正体会到艺术中具有恒久价值的东西。 2、急功近利与因势利导。对于家长和孩子中存在的急切近利的思想,我们应采取因势利导的态度而非全盘否定。一些考试、大赛、考级作为阶段性目标,在提高技艺的同时,也会使人的意志品质受到锻炼。艺术能够通过假定性原则将参与者那渐趋消失的原始艺术感悟力再度挖掘出来,使其精神获得极大振奋和新的活力补充,使生命得到另一种神圣的洗礼。当我们这样思考问题时,就不会为短浅之见所左右,也不再为荣辱功利所影响了。 3、“望子成龙”的思考。笔者认为“望子成龙”利大于弊。一方面殷切的期盼伴随着更多的参与,使得许多孩子从艺术中获益匪浅;另一方面对孩子的期望可成为孩子在对艺术的探求中不断前进的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望子成龙”应该是我们提倡的一种家庭教育理论。 4、艺术教育中的“长”与“短”。学习艺术,对人生来讲,既可扬长,亦可避短。所谓扬长就是尽情发挥自己的艺术特长;所谓避短,就是选择那些适合自己发展的艺术项目,从长处着眼,避开不足。同时,又可以取长补短,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改善自己的某些先天不足,例如,协调能力、听力、表现力等。总之,通过艺术教育会使人找到另外的治学门径和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子,以完善自己的人生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