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信息渠道越来越多。这些信息无疑对学生发生着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学生从家庭、社会接受信息比学校来得更及时、更强烈。如果仅靠学校教育,显然会滞后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因此,用正确的家庭教育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是十分必要的。 目前中学生家长,尤其是面临升学任务学生的家长,在教育心理和方法上确实存在着一些误区。 1、不闻不问,放任自流。(1)一些家长认为:学生交给了学校,教好教坏是学校的事,自己的任务就是负担学习费用,付出了费用就尽到了家长的职责,其它事一概不管。自己有自己的工作,辛苦了一天,该轮到好好休息了,哪有时间顾及孩子呢?或者也“问”也“管”,但流于一般的形式——轻描淡写,缺乏耐心细致的指导。(2)以恐吓为主要手段,看似严格,实为放纵,这是一种目光短浅急功近利的做法,因为在这其中疏忽了对学生成长过程的管理。其结果造成了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及脚踏实地的精神,丧失了学习兴趣,意志松懈,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学习成效不显著。(3)以物品奖励刺激为手段,轻易许诺,只注重结果,也同样疏于过程管理。 2、重“智”轻“德”。一部分家长,对学生十分关心,但关心的只是学习成绩的高低、名次的升降,不关心学生思想品德修养,甚至犯了严重错误也姑息迁就,只要成绩好,其它都是次要的,“一俊遮百丑”嘛。但实践证明了重“智”不重“德”很容易造成学生性格孤僻,思维狭隘,处理不好同学关系、师生关系。据统计,在近年来的刑事作案人员中,14至25周岁的青少年占60%以上,这些青少年中14至17岁的未成年人犯罪逐年增加,这不能不令人警醒和深思。 3、过分宠爱。这和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有一定关联。因为家庭条件较好,家长特别是爷爷、奶奶,关怀备至,孩子在家是“小少爷”、“小公主”,他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这些学生连起码的家务都不会,连自己的东西都不会整理;在学校,不会值日,不会捡起地上的纸片,不能为别人着想。他们纪律松散,上进心不强,依赖心理强,意志品质薄弱,缺乏劳动观念,心理脆弱,承受不了各种压力,遇到挫折困难就灰心丧气,不知所措;并且不关心他人,更不会主动帮助别人,自私自利,高傲孤僻,常以挑剔的眼光看待别人,以挑剔的心理想别人,存在着严重的心理疾病。无怪有专家惊呼:“溺爱甜于密饯,猛于虎豹!” 4、期望值过高。家长把全部的精力、心血都用到孩子身上,这本无可非议。每年六、七月份我们可以看到,在中、高考考场外,往往是车水马龙,家长千叮咛万嘱咐,生恐对孩子有哪一点想不周到。平时我们也可见到家长到学校里送衣送药,甚至送饭,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他们要求孩子必须考到前十名、前三名,甚至考上状元。这种现象到底好不好呢?我们认为,结果可能有两种,一是学生不负众望,载誉而归;二是由于心理压力过大,学习成绩适得其反。还有的家长,错误估计学生智力水平,当成绩与期望值相差甚远时,或把原因归结为外部因素,或迁怒于学生,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以至出现了学生心理承受不住落榜而自杀,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警觉的。 以上四种情况,说明我们的家庭教育存在着误区。如何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化水平呢?笔者提出以下几点。 第一,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环境的优化,对于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性格、情感、行为习惯的形成关系极大。和谐温暖的家庭,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来说更为重要,如果家庭关系阴冷、紧张,孩子长期受压抑,其心理就会造成很大的挫伤,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现实生活中,父母离异,夫妻关系紧张,聚众赌博、酗酒,从中受伤害的首先是孩子——应该给孩子创造安静、和睦、充满友爱的家庭氛围。要建有自由阅读的书室,要舍得给孩子购买有益图书,让家庭充满文化气息。我们说孩子不是个人的私有财产,孩子是国家的财富,父母生育子女,就有关心、爱护、抚养、教育孩子的责任和义务,那么就应该对孩子多一份关心,多一份爱抚。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是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第二,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家庭生活中,良好的“家风”会形成一种较稳定的习惯势力。这种习惯势力,家庭成员在日常生活中时时、事事、处处都自然流露出来,从不掩饰,表现得特别真实。孩子生活其间,耳濡目染,自然会在洁白的心灵上留下美好的印记,并会对他们的身心发展起决定性作用。浙江省温州市的“博士之家”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其成功的原因就是良好“家风”的深远影响。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的年龄越小,感受能力越强,可塑性也大,最容易接受教育、训练,最容易受环境的影响。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家长不但要重视对子女进行说服教育,更要重视自己的言行对孩子潜移默化的作用,要注意修养自己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行端表正,诚信友善,关爱他人,努力为孩子做出表率。 第三,全面客观公正科学地对孩子做出分析判断。首先要明白孩子属于“智力型”还是“奋斗型”,从而选择教育方法,量体裁衣。智力型的孩子,如果成绩较好,应告诫他,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如果缺乏刻苦精神以致成绩较差,应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来引导。对“奋斗型”的孩子,应以“天生我才必有用”,只要我努力,成功属于我,来激励其奋发向上的斗志。 第四,支持、肯定孩子的选择。成功的人才背后,在学生时期,往往某一方面的特长就已经显示出来。作为家长,应及时发现孩子的兴趣和特长,且给以肯定和支持,不断增加孩子的自信,那么成功的可能性会增大许多。今年亚运会台球斯诺克个人赛冠军得主、15岁台球“神童”丁俊晖的成长过程就是典型事例。当家长发现小俊晖在8岁时就对台球有极大的兴趣和天赋时,毅然停止了在学校的学习,专门聘请了家庭教师在家里指导孩子学习和练习台球的技术,也同样走上了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