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家庭教育中的几个误区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教育导刊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03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误区一:孩子小不懂事,不必管教太严

      现在普遍存在的一个错误现象就是管教孩子宽严颠倒:当子女幼小的时候,做错任何事情,家长普遍认为孩子小不懂事,等长大了自然就不会做错了,所谓“树大自然直”嘛,因而一味放纵;等孩子上学之后,甚至长大成人之后,家长才对孩子的错误行为和不良习惯严加管教,此时尽管声色俱厉但却无济于事了。其实,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无任何行为的习惯和固有模式,此时培养什么行为习惯都容易,此阶段绝对存在先入为主的情况。什么样的行为习惯先占领白纸一样的阵地,孩子就会向什么方向发展,他们并无被管束和不自由的意识与感觉。可是到了4~5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行为自由、自主的要求与日俱增,可是此时家长却开始变得严厉起来,于是特别容易与孩子产生矛盾冲突,如果孩子拗不过家长,便逐渐会成为一个无独立个性、主体意识差的被动的个性。所以,必要的行为规范要尽早教给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小培养,因为此时是无痛苦学习阶段。在孩子未形成是非标准、缺少判断能力的时候,放纵对于孩子是没有什么好处的。到孩子形成了一定的理性思维以后,管束反而要渐渐放松,父母亲的态度要更加和蔼,这样父母亲与子女之间的距离便会渐渐地缩短,父母以往的管教反而可以增加孩子对父母的敬爱,因为他们知道以往的管教原是爱护他们。当然,及早的严格管教并不是说家长应时时、处处限制孩子,事事管制孩子,以至使孩子失去自由和快乐;而是在适当的范围之内,让孩子们享受足够的自由和自主,但当孩子处在危险的边缘或错误的境地时,也会毫不犹豫地禁止孩子的行为。

      误区二:“孩子不打不成器”

      不少父母把惩罚作为教育的法宝,甚至认为“玉不琢不成器,孩子不打不成器”。殊不知,惩罚是教育孩子时最不适用的方法,因为它有多种流弊:

      第一,一些孩子不愿读书,因为怕打而拾起书本;一些孩子不爱吃某种蔬菜,也因为拍打而吃了,他的一切行为的动机岂不全是因为怕受到惩罚吗?这样孩子还有快乐、幸福可言吗?孩子若不是从内心深处喜欢,只是为躲避体罚而为,或是孩子若不是出于内疚而不干某事,而仅仅是为躲避体罚,暂不去做某事,一旦跃出父母监督之外,他们又会为所欲为了,而且可能会变本加厉,所以体罚不是根本之策。

      第二,严厉的体罚,也可以治好孩子目前的毛病,但是其心情颓丧的毛病会接踵而至,家长就算赶走了一个放荡不羁的孩子,却会换来一个心情沮丧、萎靡不振的人,这也绝非家长的愿望。所以,父母若想儿童聪明、贤良、磊落,用体罚去管教孩子不但是不合适的,也是十分有害的。

      误区三:滥用物质刺激

      家长应该避免毫不忌讳地利用儿童心爱的事物去讨儿童的欢心。凡是拿水果、糖果、饼干或是别种为孩子所喜爱的东西去催促孩子念书的人,只会让孩子觉得学习是附加于奖励之上的东西,会让孩子渐渐养成舍本逐末的不良习惯。长此以往,本来是孩子应该去做或是应该做好的事,也非得要家长用某种物质奖励去吸引才肯去做,这样不是与教育孩子的初衷相违背了吗?

      放弃了教鞭,又不能滥用物质刺激,那么儿童应该怎样管束呢?当然,无可否认,教育儿童,奖励和惩罚是该采用的,只是不该让体罚和物质诱惑作为让孩子听话的手段。正确地使用对儿童的奖励与惩罚应该是使它们具有一种力量——那便是自尊心和荣誉感。儿童一旦懂得尊重与羞辱的意义之后,尊重与羞辱对于他的心理便是最有力量的刺激。如果你能使儿童爱好名誉,惧怕羞辱,你就使他们具备了一个真正的原则,这个原则就会永远发生作用,促使他们走上正路。

      误区四:一味要求孩子积累知识,却忽视了很多更重要的东西

      越来越多的家长在认清当今社会发展形势下,总结出了一条规律即“知识就是财富,没有知识就没有竞争力”。当然这并不错误,但是很多家长却在教育孩子时把它奉为金科玉律,把知识看成是唯一重要的东西,于是不管孩子是否愿意学,是否学得轻松与开心,也一味地去灌输,这怎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呢?很多家长忽视了孩子的良好品行和健康个性的培养,而事实上这些因素对孩子未来幸福、成长是至关重要的,甚至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所以,家长们千万不能舍本求末、揠苗助长呀!当然,也不能漠视孩子的知识、技能培养,放任自流,错过教育的大好时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