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专生到研究生的嬗变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现代家教

内容提要:

一位初中毕业进入中专的小伙子不满足于自己的处境,他发誓要通过自学来获得更高的学历。于是他毕业后一边工作,一边通过自考读完了大专、本科,又开始向着硕士研究生的方向迈进。然而,在报考某校时,初试考得第一名的他却莫名其妙地被刷掉…… 面对如此困难他还能站起来吗?最后的事实告诉我们:不要怕苦难!如果你能深刻理解苦难,苦难就会让你变得崇高! 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我们找到了2002级英国文化专业硕士研究生唐中华。就是这个看上去平凡的小伙子,在4年里,完成了——从中专生到研究生的嬗变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03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不合群,“啃”到大专文凭

      1994年,初中毕业的唐中华进了南昌市的一所中专——江西省新闻出版学校。学制四年,专业是印刷。唐中华不喜欢这个专业。对中专生来说,通过自考获得更高级的文凭是比较现实的出路。因此,在中专二年级时,他和很多同学都选择了英语专业自考(专科)。

      后来,唐中华和同学们发现,中专生在当地很难找到工作:多数印刷厂都很不景气,想进稍好一点的印刷厂,就得求人、托关系。因此,一些同学泄气了——“就算拿到大专文凭,又能怎么样呢?”“记得当时学校最流行的就是打牌、搓麻将,一个寝室8个人,恰好能支起两张麻将桌。”唐中华说,“不过,我有一点点不合群——天生不喜欢打牌、玩麻将。同学玩的时候,我就孤零零一个人到外面去看书。”

      说自考难,难在没人督促和指导。当时,学校里有两位英语老师,可一个休了产假,另一位辞职去了深圳。无奈,校方聘了一位代课老师,可他英语水平又实在令人无法恭维。那时江西师范大学也开设自考辅导班,但几千元的学费又让人望而却步。无奈,唐中华买齐了课本,就一课一课地“啃”起来。日积月累地学,如履薄冰地考。就这样,到1998年中专毕业时,唐中华的自考也刚好完成。他成为全校惟一的中专、大专文凭一起拿到手的学生。

      当学徒工的不快让他更执着

      双文凭在手,工作还是十分不好找。唐中华拿着毕业生推荐表,几乎跑遍了南昌所有的印刷厂,希望能被留下。可是,这些厂裁员还来不及,怎么会再要人呢?“当时我没有任何办法。我是个一点背景也没有的农村小子,要想不被打发回老家,惟一能指望的只有自己,后来还算幸运,终于有一家厂子接收了我。”经过一段时间的无薪实习,唐中华当上了学徒工,协助两位师傅操作印刷机。他每天第一个进车间,穿上黑不溜秋的工作服,拿起大扫帚先把车间扫一遍,然后再给师傅拎水、码纸、擦滚筒,干各种杂活儿,赚每月三百元的收入。那时,他常常用“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的话安慰自己。他很少说话,一个劲地干活。偶尔停电,没办法开工了,他就掏出课本,找个角落蹲下看一会儿。有几次看书被厂长发现,还挨了训。那时,唐中华最喜欢的是路遥《平凡的世界》里的一句格言——“不要怕苦难!如果你能深刻理解苦难,苦难就会让你变得崇高!

      工作的同时,唐中华继续着他的自考计划,开始攻读英语专业本科的课程。每天下班后,他都骑自行车跑很远去听第二外语(日语)辅导。在那里,他认识了一位参加自考的女孩,两个人一起骑车回家。有一天,唐中华邀女孩到自己的住处。女孩看到他在那么恶劣的环境里工作,就说:“你干脆辞职算了,到大学里做个旁听生读几年书。等那时你出来,找的工作绝对比这里好得多。”而随后印刷厂发生的一件事,则促使他做出了最后抉择。

      “当时,车间里有些人看我不爱说话,也不会偷懒,就把一些本不该我干的杂活硬摊到我头上。我也没说什么。”唐中华说,“但是,没想到他们得寸进尺,不但要我替他们干活,还侮辱我,骂我是天生的贱命,是个纯粹的‘二百五’。有一天,副厂长居然指着我的鼻梁骂我是‘奴才’。我当时血脉贲张,真想给他几个耳光,但还是忍住了,只是狠狠地瞪了他一眼。”那是1999年夏天,天气蒸笼般闷热。唐中华回到宿舍,把满肚子委屈说给管宿舍的大娘听。大娘义愤填膺:“小唐啊,你别理他们。他们都是粗人,懂个啥?现在厂子朝不保夕,我是50多岁的人了,肯定是拴在这儿了。你这么年轻,趁早离开吧,你耗不起啊。”

      于是,在一个星期天,唐中华收拾起行李,告别了好心的大娘,在其他人毫不知情的情况下飞速“逃”离了工作一年多的印刷厂。

      首考:初试第一名却不被录取

      当印刷厂的厂长还在为唐中华的“失踪”恼怒时,唐中华已经坐进南昌大学外语系的教室,成为一名旁听生。“记得第一天上课,老师让我做自我介绍。我说我是一个已经参加过工作的人,为了获取更多的知识而返回校园。我话音一落,全班同学都热情地鼓起掌来。当时我心里是那么感动。”

      唐中华每天总是第一个到教室,坐第一排,生怕漏听了一个字。并且同时在几个班听课,往往是这个班的课刚完,就得马上赶到另一个班……

      一年的旁听生活倏然而过。已经是2000年6月了。唐中华决定结束在南昌大学的旁听,全力备考2001年的硕士研究生。唐中华说:“我没有再去找工作,就想好好准备,争取一炮打响。”

      要报志愿了。为了保险,唐中华报考的只是北京市一所并不以外语见长的高校外语系。

      三天考试,一帆风顺。转眼到了3月份公布成绩的时候。喜讯终于传来:唐中华以377分排名第一!这样的成绩几乎胜券在握了。

      “当然,这仅仅是初试,后面还有面试,还有加试(专科生以本科同等学历报考,须由学校出题加试)。”唐中华说,“我有点紧张,赶紧打电话向南昌大学外语系的教授咨询。一位与我关系很好的老师用非常肯定的口气对我说:没问题!还从来没见过哪个学校把初试的第一名给刷下来。他让我放心,该做什么就做什么。”

      4月份去北京复试。挟着初试第一的余勇,面试也通过得比较顺利。

      最后是加试。偌大一个教室就坐了3个考生。等唐中华拿到试卷,一看,立刻就懵了:加试的题目非常蹊跷。按常规,英美文学的出题范围一般到二战为止,可这份考卷考了很多英美当代文学的名词术语。“很多内容都未曾见过,根本无从回答,因此考得很不理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