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做心理咨询的时候,一位家长朋友向我诉苦道:“我那上初二的儿子这阵子可让人头疼了,你说往东,他非要往西,越来越不听话了。这不,暑假里你越说该起床了,他越赖在床上不动;你越说电视看多了不好,他越盯住电视不动弹;你越想给他讲讲道理,他越说不用你管……你说,多气人!孩子小时候可不是这样,挺听话的。现在,他怎么这样了?我该怎么办?”在我的家教心理咨询中,常常有家长朋友向我倾诉这样的困惑。 我们应该怎样面对孩子的“不听话”? 对策之一:理解先行 从心理学角度看,少年期孩子“不听话”是心理断乳的表现。孩子少年期最突出的变化是自我意识的发展。用心理学家依田新的话说:“自我的发现,使之产生追求独立的欲望,努力争取自己的解放,他们开始具有自己的目的,无论什么都想自己试一试,并且不要他人干涉。”可以说,追求独立,确立自我,是少年期自我意识的主要特点,心理学家霍林沃思称之为“心理断乳”。孩子出生后生理上的断乳,与母亲身体的联系切断了。但是在心理方面,孩子与父母仍然连为一体,需要父母与成人的保护,他们表现出对成人较大的依赖性,所以比较听话。而孩子总要从依赖于父母的心理关系中独立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人,因此必须进行心理上的断乳。以心理断乳为基础,人的独立性和社会性发展才能完成。这样看来,心理断乳期孩子的“不听话”就是成长的必然了。少年正值心理断乳的初期,这一时期是孩子由儿童期向青年期过渡的半成人半儿童的时期,心理上存在着成熟与幼稚、独立与依赖的矛盾。因而,这一时期是人心理发展历程中一个“多事的季节”,更容易表现为“不听话”。这一时期大致是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阶段,而初二时往往表现最为突出。文章前面所述的那个小男孩就反映出这一特点。 不错,不同的孩子在心理断乳期的表现,会有早晚轻重等多方面的不同。因此,在家庭这个港湾中,有的会卷起一阵狂风巨澜,有的却似乎只是一阵微风细浪。但是,每个人都会在心理断乳这个多事的季节,经历那么一段“不听话”的日子。正如一位心理学家所说:“儿子违背父亲、反对父亲,很多是作为发展过程的必要性而发生的。”“完全没有反抗,不经任何危机就循着父辈的足迹前进,大多是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的表现。”因此,面对孩子的不听话,最要紧的是把这一年龄特征视为正常现象。孩子生理上的断乳,不是也给人带来不少暂时的麻烦吗?但几乎每位母亲都不会因此而不让孩子断乳,因为人们知道孩子总要长大;为人父母者应以同样的远见来对待孩子心理上的断乳。如此,面对孩子的“不听话”,我们就会多一份理解。父母只要有足够的理解,孩子往往容易接受父母的指导,少一些“不听话”。 对策之二:朋友相处 我们以中学生为对象的调查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你期望的理想的亲子关系是怎样的?面对这一问题,孩子们几乎一致选择:亲子如朋友。朋友是什么?朋友的实质是两个字:平等。不论古人造字时以两串贝为“朋”,两只手为“友”,还是后人的同门为“朋”,同志为“友”,如此漫长的历史长卷赋予“朋友”一个永恒的内蕴就是平等。于是,人们把朋友定位于人际关系的理想境界。在走进新世纪的今天,亲子是朋友又何妨?然而,我们面对的现实是,亲子做朋友还是那样难。 这是为什么?有人说是“代沟”所致。代沟的确会导致亲子间的心理不相容和情感不融洽,以致难以朋友般地相处。但是,亲子难于做朋友的根源,是至今还顽固地盘踞在人们头脑中不肯退位的“父为子纲”,是亲子关系的不平等。在不少家庭中,子女的事,一切由家长做主,家长不尊重子女的人格,强迫子女按自己的意志行事,动辄打骂,施以体罚,甚至体罚子女致残致死!这岂是一个“代沟”可以了得?这怎能让孩子“听话”? 但是,家庭生活的日益民主化,平等的亲子关系模式的日益发展和强化,这是一股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现在,越来越多的亲子能平等相处。亲子如朋友的故事,正如一缕清新的风,吹进越来越多的家庭。愿这缕清新的风吹进更多的家门。如果您能和孩子做朋友,您会切身地感到:孩子是很欢迎您这位朋友的。 对策之三:增进沟通 一次,一个高中男孩对我诉苦:每天家里吃饭时,一家人总是边吃饭边看电视。如果没有电视,便不知这晚饭怎么吃。因为我和父母没有话说……我们有一项调查表明,有43%的学生认为自己与父母无话可说。北京有人调查了100名父亲每天与孩子交谈的时间,发现多数都比较短,其中的一位竟只有15秒:“功课做完了?”“做完了。”“睡觉吧。”“嗯。”真是让人有点难以置信又有点似曾相识!现实告诉我们,不少家庭中亲子之间的麻烦都来源于缺乏沟通。于是,人相对,心隔墙,亲子同在一个屋檐下,却听不到彼此的心声。于是,家庭教育生出许多麻烦。最好的教育不是耳提面命,不是批评斥责,不是强制惩罚(当然这些也是教育不可避免的形式),而是受教育者在没有察觉的情况下受到教育。由此可以说,沟通是最好的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应建立良好的亲子沟通,架起一座亲子之间心灵的桥梁,让亲情得以双向地相互交流。只要因人、因事、因时、因地制宜,采取恰当的沟通方式,亲子间就会情连着情,心连着心,家庭教育就会多几分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