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拿钱的孩子学会花钱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妇女生活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03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去年10月下旬,卓越市场研究公司对北京、上海、广州和成都四个城市的青少年零花钱情况做了调查,结果显示,四大城市青少年平均每月的零花钱为121元,北京孩子的零花钱最高,平均为148元,而且在300元以上的占10%,其中,3.23%的孩子月零花钱在500元以上。沈阳在去年也做过一次调查,结果发现,有一半以上的家庭每年花在孩子身上的钱近万元。

      有关专家分析认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社会资讯传播的普及,青少年有越来越多的机会接触金钱,接触市场,而父母也习惯由孩子自己支配一定数目的金钱。因此,如何引导孩子正确消费,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已成为家长们所面临的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

      现象:养不起的孩子

      一家长:我的孩子真能花钱,而且是越大越能花、越会花,他隔三差五要去吃一次麦当劳。到了那儿,他是又买这又买那,每次都要消费五六十元。他追名牌,一张嘴就要几百元的鞋,几百元的书包,不给他买,他就冲我嚷:“你是我亲妈吗?你们就眼瞅着我在同学面前丢面子吗?”我的孩子才10岁,可我已经快养不起他了。

      另一家长:我有一个上初中的女儿,她有一个专门放压岁钱的抽屉,平时我不时地帮她数数看看。昨天我一数吓了一跳,怎么这么几天就少了1000多元呢?晚上我问她,她理直气壮地说:“花了!钱不就是用来花的嘛。”我问她干吗花了这么多钱,她告诉我:“买化妆品,给同学过生日,怎么了?我的同学都这样。”我和她爸都是工薪阶层,女儿每月的消费,有时比我挣的还要多,我们真有点负担不起了。若不给她钱吧,又怕她在同学面前没面子,真是左右为难。

      原因:父母具有补偿心理

      现在孩子的消费,真是让家长头痛。不少孩子吃着高级食品,喝着高档饮料,穿着名牌服装,用着新款手机,他们从父母那里拿来大把大把的钞票,毫不吝啬地掷向商店、酒楼、歌舞厅,视为时尚,视为潇洒,称作“酷”。有人把他们的消费归纳成四点:“饮食消费跟着广告走,服装消费跟着名牌走,娱乐消费跟着新潮走,人情消费跟着成人走。”就拿人情消费来说吧,校园的人情消费比起家庭和社会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考试得了第一要请客,比赛获奖要请客,入了团要请客,当了班干部要请客,甚至受到老师的口头表扬也要请客。这种高消费不仅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还滋长了孩子的奢侈之风。其实,孩子没有经济收入,他们的消费行为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家长来实现的。所以家长的消费动机、消费心理对孩子的消费起着相当大的主导作用。

      一是补偿心理。不少家长认为自己小时候受的苦再不能在孩子身上重现,他们节衣缩食,自己没吃过的,没穿过的,没用过的,都要让孩子吃到、穿到、用到,尽力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却很少让孩子了解什么是“来之不易”。二是溺爱心理。不少独生子女家庭把孩子摆在了至高无上的位置,孩子是“宝贝”是“中心”,当然要什么就得给什么。三是攀比心理。不少家长以他人的行为作为参照,认为别人的孩子有的,我的孩子也要有,不能让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差,更不能让别人瞧不起。这种置实际需要与能力于不顾的行为,导致了孩子消费上的盲目从众行为。四是侥幸心理。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总想把广告宣传中说是对孩子有好处的东西买来试试,比如能健脑、助长、益智的东西,家长希望它是帮助孩子成材的灵丹妙药,结果是孩子成了试验品,家长是一次次的失望。

      总之,家长自己的消费心理正常了,才能指导孩子正确消费。

      措施一:让孩子从实践中了解挣钱的艰辛

      一位名叫韩钢的母亲,她发现女儿刘力只知张口要钱,却不知珍惜父母的劳动。于是一个星期天的早晨,她带刘力从卖报的老爷爷那儿买了10份报纸,然后鼓励刘力当天把报纸卖出去。当刘力冒着酷暑好不容易才把报纸卖完时,韩钢又带女儿回到老爷爷那儿,问老爷爷卖一份报可以挣多少钱,老爷爷说:“也就是一毛钱。”这时刘力急了,说:“什么?我费了半天劲儿卖掉一份报纸才挣一毛钱!”事后刘力似乎长大了,韩钢说:“再和女儿去买菜,她总是要买便宜的,买学习用品也常去批发市场,还要货比三家。”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通过各种途径让孩子了解挣钱的艰辛,让孩子懂得珍惜父母的劳动,还要让孩子懂得钱的概念。比如,带孩子去菜市场,让他比较吃一次麦当劳可以买回多少菜;买名牌鞋的400元,如果省下来,正好可以捐助一个失学儿童复学。在一次次“无意识”的教育中,让孩子慢慢懂得珍惜父母的劳动,知道钱来之不易,从而克服乱花钱的毛病。

      措施二:和孩子签订“零花钱合同”

      现在有的家长根据自家的实际情况,专门设计出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的方案。如上海不少家长想出这样一招,和孩子签订“零花钱合同”。其中一份合同写道:“甲方(父母)每月支付乙方(孩子)零用钱60元,其中20元用于购买书籍,20元为公交车费,10元可自由支配,10元存入银行……乙方若无节制花钱造成透支,甲方有权在下一个月将其零用钱减半;乙方若坚持每月存款10元,一年后甲方将给乙方与存款数目相同的奖金以资鼓励……”这种和孩子签订零用钱合同的做法,可以促进孩子学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当然,合同内容不宜订得太死,要给孩子留有自己的空间。这里需要提醒的是,合同一经签订,家庭所有成员都要认真执行,千万不能出现爸妈与孩子明明签了合同,爷爷奶奶却偷着给钱的现象,如果这样,合同不仅是一纸空文,还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造成不利影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