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虽小,对钱却有着特殊的嗜好,这从他每次从你手里接过钱时那灿烂的笑容里就可以看出。最初,儿子是从我让他买油盐酱醋的零钱里捞回扣,美其名曰“跑腿费”。后来,发展到利用跟超市叔叔(儿子的称呼)的亲密关系,赊账购买他喜欢的物品。自6岁起,伴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儿子宣布“压岁钱”属于他的个人财产,他有权进行支配。果然,不几天,他就开始动用他的“压岁钱”了,奥特曼、火车侠、变形金刚充斥了儿子的卧房,还有全套的动画光盘和各种在我看来稀奇古怪的书籍以及花花绿绿的食品。如此几个月后,儿子的财政出现了赤字,于是便把目标转向了我。每天,儿子向我要钱时都是“我见犹怜”的神情,让我实在不忍心拒绝。一段时间之后,儿子要钱的频率和数量与日俱增,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慌。我的放任已经使儿子走进了一个金钱怪圈。 偶然间读到的一则关于美国人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的报道深深地触动了我。在美国,孩子3岁能辨认纸币和硬币;5岁时知道硬币的等价值,并知道钱是怎么来的;7岁时能看价格标签;8岁时知道可以通过额外工作赚钱,知道把钱存在储蓄账户里;10岁时懂得每周节约一点钱,以备大笔的开销用;11~12岁就知道正确使用银行业务中的术语。正是由于从小的熏陶,美国人表现出来的理财水准是相当高的。 我和丈夫一商量,决定对儿子来点理财教育。当月,我和丈夫把领回的工资摆在儿子面前:“儿子,你看,这是爸爸妈妈辛辛苦苦工作一个月的收入。无论刮风下雨,爸爸妈妈都必须准时上班。除了8小时的工作之外,还要经常加班。瞧,妈妈的腰都累出了毛病,爸爸也时常头痛。” 看着为数不多的几张钞票,儿子的表情有点失望:“爸爸妈妈挣的只有这么多吗?”“就这些钱,我们每月也只能拿出一部分钱作为基本生活费用。”“那剩下的钱做什么?”儿子一脸的不高兴。“剩下的钱我们要积攒下来以备急需的时候拿出来用。你看,许多贫困地区的孩子考上大学却拿不起学费。等到有一天你长大了,妈妈却没钱给你上学,那可怎么办?”儿子一听可着急了:“不行,我要上学,我长大了还要开飞机呢!”“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年纪大了,身体不好,万一哪天生病住院却没有钱怎么办呢?”儿子急忙说:“爸爸妈妈拿钱给他们治病。”“可是平时不积攒,到时候哪来的钱呢?”这时,儿子低下头不言语了。 此后,我开始和儿子一起制定每个月的购物计划,对儿子的每一项购物要求,我都加以分类,哪些属于这个月就需要买的,哪些属于可以拖到下个月买的,哪些属于这个月应该少买的,让他学会科学合理地购物。同时,我让儿子给自己记起了明细账,对每一笔花销都要记录在册。这样一段时间后,我开始给儿子限定每个月50元的零用钱,由他自己支配。起初,儿子常常是入不敷出。在向我反复几次暗示没有结果之后,儿子知道他的“源头活水”不复存在了,于是只能自己小心计划着花费,居然每个月都能达到收支平衡。 现在,儿子对压岁钱也有了重新安排,他说:“存起来,等到有一天,我需要去学习开飞机的时候再拿出来用。当然,如果爷爷奶奶他们病了,这钱首先要拿出来给他们治病。”我真高兴,儿子有了全新的“钱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