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能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培养孩子广阔、深刻、灵活、敏捷的思维能力,对于开拓孩子的智慧是极为重要的。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提高感知和观察力。人的思维活动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通过实践,在积累大量感知材料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因此,要努力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不断丰富、发展孩子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感性知识和经验。可经常带孩子出门去观察、去认识、去思考、去体会,这样可以扩大孩子的印象范围,使之早日形成对事物正确的概括,以发展思维能力。 启发孩子积极思考。要善于给孩子提出些小问题,让他积极运用已有的感知经验去独立思考,一一找出答案。例如,有这样一幅画,画着下雪天有个人冻得直发抖。家长可以引导孩子的思路,并用类比的方法去启发孩子找出答案。孩子经过认真思考后,可能会告诉你:“快给他送件棉衣去。”在孩子思考问题时,如果一时遇到较大困难,家长也不要急于直接回答,可以启发孩子的思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锻炼和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 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孩子好奇心比较强,喜欢“打破砂锅纹(问)到底”,见到新鲜的东西就要动一动、问一问、拆一拆、装一装,这些都是孩子求知欲旺盛的表现。家长切不可随意禁止甚至恐吓他们,以免挫伤孩子思维的积极性。应当因势利导,鼓励孩子的探索精神,培养从小爱学习、爱科学、勤动手、好钻研的好习惯,从而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让孩子畅所欲言。要鼓励孩子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哪怕是错误的也应让他说完,可适时而又恰当地给予指导。调查发现,在民主平等的家庭气氛中成长的孩子,思维比较活跃,分析问题也比较透彻,对问题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不容易受暗示。相反,在家长制气氛下成长的孩子,往往显得思维呆板,不敢畅所欲言,也提不出新的观点,而是看家长的脸色行事,容易受家长的暗示而改变主意,或者动摇于各种看法之间,或是盲从附和随大流,这就影响了思维独立性的发展。 让孩子“学会发散思维”。在人们的长期生活过程中,所有的物品都有其常规功能。例如,传统观念认为,碗是盛饭用的,暖瓶是盛热水用的。如果我们变换一个视角去思考,就可发现碗还可以当一种乐器使用,暖瓶还可以放冰而较长时间不溶化。这就是“发散思维”或“求异思维”。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发散性的思维模式,孩子在学习知识时就不会盲目听信,解决问题时就会思路开阔,灵活自如。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是丰富知识、发展智能最重要的工具。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语言训练。家长要不时地跟孩子对话,并及时纠正其语言错误。要让孩子多看、多听、多接触具体事物,并要求他用语言把这些事物的名称、形状、颜色、大小等有关特征表达出来。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孩子的思维从具体情景中解放出来,在具体形象思维发展的基础上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