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制独生子女的“蛋壳效应”

作 者:
唐啸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独生子女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03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小沈是个好学上讲、听话的学生,可到了初中二年级以后,仅因为换了班主任、并被新班主任批评了一下,竟出现焦虑不安、失眠的症状,无法继续学习,便来心理门诊咨询。

      小沈患的是儿童性焦虑症,经药物和心理治疗后,她的情绪有所稳定。这时她才详细告诉心理医生:早在读五年级的时候,因到学校寄宿,样样事情都要靠自己去做,就感很难适应,还被同学讥笑为“笨蛋”,因而整整有半个学期她经常哭泣,老想着回家,孤僻、胆小,心里总是提心吊胆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她总是把自己与别人相比,发现别人比自己强,就心里不安。到了初中一年级,虽然成绩很好,但她总觉得自己不像别人说的那样好。为了维护自己的荣誉,她不得不把自己的短处掩饰起来,但这样又使她的内心与外在表现极不协调,常常为此感到痛苦、忧郁和焦虑。

      读者也许会问,小小年纪,为何也像大人一样瞻前顾后,心思重重呢?原来,她是沈家的独生女,父母爱、祖辈宠,被视为掌上明珠。全家人对她几乎是百依百顺,除了玩和读书外,从来不用她做家务活动和杂事。自从两岁左右把额上碰了个大口子后,为了不再发生意外,家人总也不让她一个出去玩耍。在这种家庭教养环境中,孩子不能做自己该做的事,碰到的是“这样不行”、“那样危险”的众多保护,逐渐地就形成了自尊心强、虚荣心重、动手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差、胆小、自信心不足、依敕性强等不良性格。虽然外表上个性十足,但内心意志脆弱,不堪一击,就像一个外形完整的蛋壳,只要轻轻一捏就成了碎片,所以,一离开父母的保护就难以适应,稍受挫折就支撑不住。这就是心理学家所说的“蛋壳效应”。

      从小沈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导致独生子女这种“蛋壳型”心理特异性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个是家庭父母错误的教养态度;另一个是家庭特定教育环境的缺乏。

      家庭父母错误的教养态度可归纳为以下两点:1、父母把精力全神贯注地用在孩子身上,这无微不至的关怀与期望,像无形的压力压在孩子身上,使孩子不能自然发展;2、不让孩子做自己该做或想做的事。有些家长往往怕孩子出意外,因而遏制他们好动的欲望,例如,孩子想爬到高处再跳下来,家长怕孩子摔倒则加以制止。由于在活动中常碰到“这样不行”、“那样危险”的众多保护,孩子在成长的实际生活中必须经历的或很难避免的事物,都不能亲自去处理,去尝试。结果是缺乏生活的磨炼,无法培养处理事务的能力,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均处于被动地位,长期在家长的过度保护之下,就会越来越成为依赖于他人的被保护者,如同温室里培育的花朵,稍受风雨就被折断。

      家庭特定教育环境缺乏,可归纳为:1、独生子女完全缺乏与兄弟姐妹一起生活的学习机会,无论是玩具、点心,还是父母的宠爱,都是独占,因而无法培养“谦让”、“爱别人”、“互相帮助”的精神,也不懂怎样与别人分享乐趣,极易形成“自我中心”和利己的性格;2、由于只生活在大人之中,家长在无意识中对孩子灌输了许多成人的行为和思维模式,就容易失去孩子的天真浪漫,失去童年的欢乐,背上难以适应的重负,过早成为“懂事”的人,使孩子在精神上受到极大的伤害;3、由于缺少社会生活锻炼,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各种事情就感到束手无策,在看到别人比自己行时,又往往会嫉妒和疏远别人。同小朋友玩得少了,交朋友的范围日益缩小,由嫉妒心理逐渐陷入孤独状态。独生子女这种脆弱的心态,在生活中遇到不会做的事,显得笨手笨脚,容易被别的孩子嘲笑,遇到这种情况,加上他的任性敏感,不健康的心态便越来越严重。

      因此,专家们指出:在独生子女教养中,父母们千万不要只知道珍爱孩子的“命”、只注重开发孩子的智力,而忽视孩子的人格训练和人生之“路”的安排;要尽力让孩子到生活实际中去锻炼,到集体的氛围中去生活,以弥补“独”的弱点,抵制“蛋壳效应”的冲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