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要得以健康发展,环境和教育是两大重要条件。目前农村小学生所置身的家庭环境,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阻滞影响他们心理的某些负面因素,阻碍着学校开展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家庭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第一环境,它不仅对儿童心理的早期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而且对其整个人生将产生持续性影响。家庭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主要通过家庭环境实现。就家庭教育功能而言,它对学生心理发展产生启蒙性、长期性、感染性和情感性的作用。 那么,在家庭环境中,普遍存在着那些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负面因素呢? (1)家长过分溺爱,导致学生产生“娇”“骄”心理 目前许多小学生生长于“4·2·1”模式的家庭。孩子在家庭中处于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地位。根据心理学家的观察,“溺爱”必然促使孩子对爱的情感“餍足”,对爱的情感麻木不仁,抑制了他们对周围人产生爱的心理,容易滋长自私心理。 此外,由于这些孩子长期处于父母、长辈的表扬、恭维声中,极容易滋长狂妄自大、惟我独尊的心理。笔者接任的班级中,多次发生个别“娇”“骄”气较足的学生,为一两句“口矢”,踩坏他人文具盒,甚至把墨汁瓶扔到对方身上,有的听了老师几句批评,竟哭着鼻子回家向父母“告状”的现象。 (2)家长期望值过高,激起学生对学习的“逆反”心理 随着知识经济社会发展态势的形成,农村中也有60~70%的家长,意识到子女的学习对家庭前途的作用,故对年幼的子女都企盼着他们能圆“大学梦”的期望。他们不惜重金请“家教”,出赞助费,考重点中学,送子女进行艺术深造。这些尚未谙熟教学规律的父母,不究其孩子的潜能、兴趣、成长环境等因素,一味“按着马儿吃草”,这种不切合实际的高期望,必然给孩子带来不堪忍受的心理压力,使之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状态,久而久之,将从“厌学”心理发展到“弃学”邪途。 (3)破损型家庭,诱发学生产生自卑、孤僻心理 有材料表明,自90年代初开始,农村中的离婚率也呈增长的势头。据美国心理学家沃乐斯坦对60户有小学生的离婚家庭作对象的样本调查,发现有1/4的学生在父母离婚5年后刚处于心理调整的适应过程,仍有1/4的学生处于情绪、心理及其自卑、悲痛的深渊。 据笔者手头积累的31位单亲家庭的小学生心理测试资料看出,因父母离婚而造成心理上的伤害,最容易产生自卑、孤独、与同学不合群的情况。教师也较难与这些特殊学生进行心理的沟通,不置可否。由于心理上的偏差,直接影响他们良好个性的形成,同样由于学生情绪的障碍,势必导致学习成绩的滑落。 (4)教养方式不当,使学生普遍养成“依赖”心理 据调查,小学生中存在着一个值得引起关注的通病:即独立生活能力差和自主、自强的意识差,令人担忧。从心理学角度究其症结,是依赖心理的负面影响造成的。 无论从家务、学生个人卫生的料理,乃至上下学接送,小学生几乎从早到晚置身于父母包办代替之中。在家中的依赖心理,如不有效矫治,势必交叉“感染”到课堂的学习上。诸如上课不思考、作业抄袭、考试作弊、劳动逃避等,逐步形成惰性心理。 众所周知,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两者是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要有效地抓好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就是要努力改善家庭环境中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负面因素,形成家、校齐抓共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使家长和教师都成为小学生心理教育的实施者。 根据心理学的观点,家庭环境包括家庭结构、家长品德修养、文化素质、教养方式。针对目前农村家庭环境中存在的负面因素,通过笔者的思考,提出以下七个方面的相应改善对策: (1)对家长开设心理健康讲座,提高家长自身心理素质。 根据遗传学的认识,父母的不良心理对子女有着直接的影响。由于农村家长自身文化教养层次不高,又缺少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机会,因而他们既不具备良好完备的心理素质,更不懂得如何对子女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技巧。 因此,作为学校,要多渠道地开拓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举办家长学校分析学生不健康心理的危害,请专家来校作心理讲座并接受具有不健康心理的学生的咨询,为他们提供矫治的方法。 (2)发挥社区新闻媒体、工会、共青团、妇联的作用,与学校形成合力。向家长传授正确教育子女的方法,指导家长矫治孩子存在的不健康心理的方法。 独生子女是一个社会现象,所以必须让家长与学校教育采用同步的方法,让他们从入学第一天起就走出“爱的误区”。摆正孩子与家长在家庭中的位置,从物质上、生活上杜绝产生孩子“娇”“骄”心理、狂妄心理、嫉妒心理的温床。 此外,让家长通过自身的学习、学校的指导,配合教师在家庭中矫治自己孩子已有的某些不健康心理。常言道:“知子莫若父。”一般说,父母是深切了解子女存有的不良心理的,但苦于缺乏纠偏方法,而学校就应当起到“参谋”和“医师”的作用。 (3)举行家庭与班队友好小组活动,让家长来校来班与学生共同参与游戏、联谊、少先队等活动,寓教于乐,在活动中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以扭转在家中已形成的不融洽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