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考试后,小明的成绩很不理想,原本位于中游的他一下子掉到班级后几名。从整天忧郁的眼神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他心里很不好受。有一天放学后,他突然怯生生地跑过来:“老师,我怕回家,我妈妈这几天都很少和我说话……我受不了她眼里的那种责备的目光。”看着小明痛苦的样子,我脑海里一下子迸出了一个词:心灵虐待。 传统的棍棒教育已经受到绝大多数家长的唾弃。躯体的虐待少了甚至没有了,但心灵的虐待却屡见不鲜。在当前应试教育体制下,几乎100%家长认为最高兴的事情是孩子成绩好、考了高分,而最恼火的事莫过于孩子成绩差。不难想像,如此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如此高期望的心态,对孩子将意味着怎样的心理压力?心灵虐待也就随之产生了。 有些家长把孩子当做没有独立思维的私有物随意支配。当发现孩子违背自己的意志时,就以警告、恐吓、揭短等方式对孩子实施精神折磨,以“制服”孩子。如“你不好好读书,将来就去当环卫工人扫马路”,“考不上重点高中,你还有什么脸见我们?” 故意贬低孩子的能力和水平,也是不少家长的一种经常表现。在孩子取得成绩时,为了防止孩子骄傲,家长特别喜欢拿其他孩子来进行比照,使孩子看不到自己的长处,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如“你不要以为你考了第五名就了不起了,主要是其他人发挥得不好”;“别忘乎所以,你才得了个二等奖,比你强的人多的是。” 有的家长由于样那样的原因,与孩子鲜有情感上的交流,说到底这也是一种心灵上的虐待。高兴时,不着边际地随便问几句,心情不好时,特别是当孩子没能达到自己认为应该达到的目标时便对孩子冷眼有加。孩子正常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处于一种“情绪饥饿”之中。虽然既没打他也没骂他,但孩子的心是很敏感的,他们会从家长的神态、动作等各种表现看出父母的心情,揣摩出父母对自己的态度。 还有个别家长总喜欢把自己塑造成家庭牺牲者的形象,经常告诉孩子,自从有了他(她),自己连电影都没看过,为他(她)操碎了心,都累病出来……让孩子产生内疚感,迫使其以“赎罪”的方式好好学习。“我们这样辛苦,图的是什么难道你还不知道?”“爸爸当年没有机会、没有条件,这辈子算没指望了,希望就全在你身上了”……这些话无异于一道道心灵上的紧箍咒,使得孩子心灵疲惫不堪。 少年时期是一个人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其情绪情感体验是浑然天成的,更是刻骨铭心的。讽刺挖苦、威胁恐吓、不理不睬……种种心灵虐待,会给孩子造成难以愈合的心理创伤,其危害并不小于对孩子的躯体折磨。久而久之,孩子的心灵会发生扭曲变态,自卑失望,缺乏爱心,焦虑压抑,不仅学习成绩好不了,还很容易造成成人时期的种种性格缺陷。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天下父母共有。在目前形势下,对学习成绩给予较多的关注,也无可厚非。但良好的学习过程应该是孩子积极观察、思考、探索的过程,应该是孩子充分发挥其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过程,而不是为考试分数所疲于奔命的过程,更不是在父母的种种心灵虐待下的煎熬的过程。适当的压力是需要的,但这和心灵虐待是两回事。假如家长能多以平等的思想、平和的心态、平静的语言与孩子进行认真的对话和交流;假如家长能在查看孩子成绩时多一点欣赏和宽容,少一点挑剔和狭隘;假如家长在指出孩子学习不足的同时也发现孩子学习的优点并认真表扬;假如家长能给孩子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指责和要求);假如家长和孩子能像朋友一样分享欢乐、分担痛苦……孩子的感觉就肯定不同,他从父母身上感到的就是关怀的支持,感到的就是进取的动力而不是沉重的压力。届时,孩子还给父母的也一定是一个丰硕的结果,一定是一片晴朗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