怯懦和自卑是青少年成材的大忌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心理世界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03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在二十余年的语文教学生涯中,笔者几乎年年都当班主任,趁便有意识地从学生的心理素质的角度观察和探索他们的成长轨迹,我们发现病态的怯懦和自卑是目前相当一部分青少年中存在的典型的心理异常现象。

      病态的怯懦和自卑主要表现为害怕在别人面前说话和做事,自己对自己缺乏自信。最常见的现象是课堂上做作业时,一定要遮遮掩掩,生怕人看见会耻笑。做完习题或参加考试后,一定要跟同学反复核对答案才放心。这类青少年常常自我感觉什么都不如别人,容易产生失望情绪,严重者甚至对前途感到渺茫,对人生感到悲观失望。这种心理对他们的正常成长危害极大。

      怯懦和自卑这种异常心理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可以由许多种因素引起,不过其中最主要的则不外乎两种,即环境因素与学习因素。环境因素一般包括社会、学校、家庭及文化等各个方面。青少年由于其年龄、阅历等的限制,他们的心理尚未成熟定型,这一时期更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比如不良的遭遇、挫折乃至失败都有可能对青少年的人格发展产生重大的消极影响。久而久之可能使他们丧失自信心,并逐渐变得消沉颓唐,理想幻灭。严重者甚至厌世轻生。无数的事实表明,成功与自信,失败与自卑总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

      根据心理学上著名的“学习——行为”的观点,对异常行为只有一种解释,即所有的行为都是学习获得的,并由于强化而得以巩固。前苏联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他将狗训练到每看见“椭圆形”时就分泌唾液,看到“圆形”则不分泌唾液。然后,把椭圆形逐渐变为圆形,以致使狗再也不能辨别椭圆形(该分泌唾液)和圆形(不该分泌唾液)时,狗将会出现歇斯底里的反应,精神错乱、狂叫、哀鸣、咬坏仪器等。这就是用学习实验的方法来解释异常行为的典型例子。而怯懦自卑者的人生经历特别是学习经历中就常常有人——多半是他们崇拜的教师、家长或其他长辈,曾断言过他们“不行”、“无能”或作了过低评价,如认定他们成不了材,斥责他们蠢笨,不是读书的料等等。有的甚至可能仅仅只是作过某种暗示。遗憾的是在经历了一两次挫折或失败之后,这些青少年自己也接受了这种片面甚至完全是错误的看法。而这种看法一旦定型,便成为了他们自我评价的有机组成部分。他们已经把自己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或偶尔的失败,视为“理所当然”的事了。长此以往,形成怯懦自卑的心理品质也就不足为奇了。

      怯懦和自卑是青少年成长中的大敌。由于怯懦自卑,这部分青少年往往过低或错误地估价自己,对自己的期望值也定得很低,当然就容易失去奋进的方向、目标和动力。伴随着这些青少年的往往是痛苦忧伤,情绪消沉,临场惊慌失措。而事实上越不敢正视困难和挫折,就越容易失败,以致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必然丧失信心,乃至于自暴自弃,一事无成。

      无论在什么历史时期,在何种社会制度的国家里,青少年一代总是维系着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兴衰。他们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素质,也影响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正如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里所强调的“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强则国强”。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怯懦和自卑尤其是青少年成材的大忌,应当及早予以矫治。

      怯懦自卑的青少年最大的问题是心理失去了平衡,丧失了自信心和锐意进取的勇气。因此,要使他们恢复心理平衡就必须针对其怯懦自卑进行有效的心理补偿,采取多种方式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如向他们推荐一些名人传记或如何锻炼意志的文章和书籍,鼓励他们以勤补拙,扬长避短,使他们在努力进取的基础上进行心理补偿。这类青少年只要取得了成绩,哪怕是不起眼的微小进步,都应当得到鼓励和表扬。在困难与挫折面前,青少年要乐观豁达,知难而进。尤其要避免丧失斗志,一蹶不振。要像孙中山先生所说的那样,“愈挫愈奋,百折不挠”。条件许可的话,怯懦自卑的青少年还可以多读读有关青少年“心理保健”一类的杂志,并向心理学专家咨询,从他们那里肯定可以得到有效的帮助。只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有怯懦自卑心理的青少年持之以恒地共同努力,怯懦和自卑是完全可以得到矫治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