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青少年,尤其是城市青少年开始接触新媒体技术。就像电视等媒介普及初期一样,社会各界也开始关注计算机/互联网使用对青少年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和新闻所媒介传播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就此问题进行了跟踪调查,它们联合发布了最近一期的五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长沙)青少年使用互联网情况报告。报告中介绍了我国青少年网络用户的特征、他们使用互联网的现状和变化,还探讨了互联网对青少年生活的影响。 谁在上网? 在对家庭拥有电脑的调查中发现:青少年用户中76.6%的人家里有电脑,其中联网的占76.4%。非用户家里有电脑的只占34.9%,其中联网的占21.4%。近80%的青少年用户从1999年开始使用互联网,27%的用户通过modem(调制解调器)上网。 青少年用户中男生略多于女生,年级越高,用户比例越高。其中,高中用户占高中生的56%,初中用户占初中生的36%,小学生用户占小学生总数的25.8%。但在用户总体中,初中生所占比例最高,为42%,其次是小学生和高中生。 父母学历越高,其子女用户比例越高。但因父母高中学历人数最多,其子女用户比例也最高,在青少年用户中,父母文化程度为高中的达40%左右。在青少年用户中,其父母职业主要为工人、企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商业服务业职工。比较而言,青少年用户家庭收入显著高于非用户家庭,且大都拥有电脑与上网资源。 在哪儿上网? 58.8%的青少年用户在家里上网,31.5%的用户在亲戚朋友家上网,在网吧、咖啡厅或电子游戏厅上网的占20.45%,父母或他人办公室上网的占15.0%,在学校上网的占10.8%。 由此看来,青少年用户上网的地点主要还是在家里。由于父母对未成年子女拥有监护权,大多数父母通过不同方式管理或限制青少年使用网络,完全不限制的父母通过不同方式管理或限制青少年使用网络,完全不限制的父母只占8.4%。其限制方式主要包括:青少年用户使用互联网必须事先得到父母允许,占用户的41.7%;父母限制网络使用的时间,占用户的38.8%;父母在场才能上网,为10.3%,父母使用监控软件的3.0%。也有9.4%的青少年用户说“家长不知道我上网”。 上网做什么? 青少年用户平均每周上网时间为212分钟。青少年用户经常使用的门户网站为新浪、搜狐、163.com,但没有使用专门为儿童或青少年的门户网站。 通过因子分析,我们可以把青少年用户的上网目的大致分为四类,即实用目的、娱乐目的、网络技术使用和信息寻求目的。 实用目的包括:参与网站组织的活动、制作和维护个人主页、在BBS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处理个人事务、学习功课或上网校等。 娱乐目的包括:聊天、交友、娱乐(听MP3音乐或看网络小说等)、网络游戏等。 网络技术使用目的包括:下载图片,声像资料或游戏等,网络游戏,下载工具或杀毒软件、学习电脑知识等。 信息寻求目的包括:查阅有关知识的信息,查阅有关个人爱好的信息以及阅读新闻等。 比较之后我们发现,青少年用户的信息寻求目的和网络技术使用目的的平均使用频度最高,其次是娱乐目的,而实用目的的平均使用频度最低。 与谁交流? 调查表明,约60%的青少年用户使用电子邮件,不到50%的用户的使用频度是一周1次到几次之间。约50%的青少年用户有保持电子邮件联系的朋友。25.2%的青少年用户在聊天室或BBS经常发言,偶尔发言或只看不发言的占36.6%,根本不去或很少去的占38.1%。使用ICQ主要与不认识的人联系的占7.6%;主要与认识的人联系的占15.1%;认识与不认识的人各占一半的为14.9%很少用ICQ的用户为27.5%,根本不用ICQ的青少年用户占34.9%。 有何影响? 互联网使用是否会影响青少年的学习活动?本调查研究的结果是:用户与非用户在学习成绩上没有显著差异,也就是说,用户的学习成绩既不比非用户差,也不比非用户好。青少年用户与非用户每天平均在做作业的时间多少上没有显著差异。但是用户与非用户在学习压力方面有显著差异,用户比非用户有更大的学习压力。 用户和非用户在体育活动时间的长短上没有明显差别。72.5%的用户体育活动时间与上网前一样,14.8%的用户减少了体育运动的时间,12.7%的用户增加了体育活动的时间。 在与朋友、家人交往时间的长短方面,用户与非用户没有明显差别。 通过比较发现,互联网使用对开放观念和行为可能有影响。用户比非用户更具有尝试新事物的倾向和创新精神,更具有独立性和自我表达的意识,更具有民主意识,总之,更开放。当然,究竟是上网使青少年更开放,还是更开放的青少年都上了网,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专家点评: 卜卫(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媒介传播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媒介对儿童的影响、媒介与性别、互联网影响等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