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曾经向七年级学生父母发过一张调查表,做了一项调查,内容是: 1.父母对子女的评价及希望; 2.父母对学校班级工作的建议和要求; 3.父母对子女最常用的教育方法; 4.父母每周能与孩子交流多长时间; 5.您的孩子最喜欢和最讨厌的是什么? 结果最好的一个班回收了81%,其中90%左右的父母能认真填写。但就在这部分父母中,能了解孩子的爱好、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孩子的也不到50%,有自己的教育观念并能对学校工作提出要求的不到5%。 在一次家长会上,我们又做了另一项调查,结果得知,经常翻阅教育学、心理学书籍的父母仅有3%。但据我们掌握的情况,整个七年级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学生不低于30%。由此可见,我们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水平都相当滞后。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里的一切问题都会在家庭里折射地反映出来,而学校的复杂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一切困难根源,也都可以追溯到家庭。”为此,我们对目前中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与家庭教育的关系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 “偏食”的孩子容易缺乏“维生素” 目前,片面追求智商发展的“智育型”的父母不在少数。这类父母在学习上对孩子要求很严格,分数第一,只要学习好,什么都依从,却忽略了“情商”在学习中的作用。这种家庭的孩子大部分学习出色,却不关心集体,不愿意帮助别人;喜欢结交学习好的同学,看不起学习差的同学;有的怕影响学习甚至不愿意担任班组干部。有位女同学各科成绩都排在班级前几名,就是不愿意当班干部。经过谈话了解,该生透露,其父母怕影响她的成绩,不许她当班干部。这样的孩子缺乏自信心、主动性、独立性、意志力、耐挫力以及宽阔的胸怀和乐观的情绪等必要的心理素质,就像一个人缺少维生素,开始可能看不出危害,久而久之却会酿成大病。我以前教过一个学生王某,初中时成绩很好,到了高中,在学习上有了一些挫折,变得狭隘抑郁、沉默寡言、焦虑急躁,竟在高考前夕离家出走。 扶不起来的“阿斗”不是天生的 今天,独生子女问题愈来愈严重。教育方式呈“娇惯型”的父母培育出来的“小皇帝”、“小公主”,和由娇惯转为“打骂型”的父母培育出来的“腌黄瓜”,在学校里比比皆是。这些孩子一般表现为懦弱、懒惰、注意力涣散、成绩差、不求上进、没有责任心和怕苦怕累。如我校有一个女孩,整日沉默寡言,学习成绩很差,每门学科都“红灯高挂”。一篇不足百字的短文,她要背一两个小时,学习能力甚至不如一名正常的四年级学生。但是有一次搞社会实践活动,我听到她与其他女同学谈话,说得头头是道,可见她的智力是正常的。后来我与其父母交流了解到,该生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其母也能言善辩,女孩从小在家里倍受宠爱,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她上学后怕吃苦,成绩一直不好,父母没办法就一直请家教。家庭教师也无法让她专心学习,就只好帮她写作业。孩子成绩不好,父母一着急便打骂孩子,甚至禁止孩子参加学习之外的所有活动。现在这女孩不仅对学习没有一点兴趣,还感到活得很沉重。这些孩子在许多人眼里属于扶不起来的“阿斗”,但正是因为家庭教育的失误,才造成了他们今天的尴尬处境。 当心情感沙漠中的“小行者”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也在发生着变化。家庭的不安定的因素,也必然给孩子带来很大影响。我校有一位男同学,顽皮、说谎、不守纪律、欺负弱小同学,有时甚至故意顶撞老师、破坏公物。经了解,其父是台湾人,经常不在家,即使回来也从不过问他的情况,这种漠不关心的态度使孩子感受不到父爱。再加上父母年龄差异较大,孩子从心里就不认可这位父亲。而其母亲也公然声明,生活中心是守住老公,对孩子的教育则基本采取放任的态度,还常常为发泄自己的情绪而打骂、羞辱孩子。这孩子从小就没享受到父母的爱,也不相信世上有真诚和友爱。情感的极度匮乏使他慢慢变得仇恨一切人,后来发展到只要看见两三个同学一起说说笑笑,他就要跑过去打人。究其原因,他说他们在议论他父母。由此可见,家庭的不正常关系已经给他带来了严重的心理障碍。 另外据调查了解,生活在离异家庭的孩子出现问题的概率更高。我校一男生在小学一二年级时成绩很好,后来父母离异,他由父亲抚养,而父亲忙于工作,孩子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和照顾,渐渐变得心境忧郁、性格孤僻,常打小伙伴。在这种情况下,做父亲的既不反思,也不与老师联系,反而经常在双休日把他一个人锁在楼上,不准外出。目前该生已有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 呼唤“教育型”父母 家庭环境对孩子心理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促进孩子创造力的发展;而不良的家庭环境不仅会抑制孩子的创造力,还可能造就出一批人格不健全的生命。 要培养一个心理健康、行为端正的孩子,不仅要有良好的动机,还要有良好的教育态度和科学的方法。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了解儿童、帮助儿童、以自身的行为教育影响儿童,是家庭教育的真谛。需要的是心平气和的、认真的、实事求是的指导,而不应当是专横、愤怒、叫喊、央告恳求”。希望我们的社会尽可能多办一些培养教育型父母的家长教育学校和全民好学成风的学习型社区,因为教育是全民事业,只有树立全民教育的意识,我们的孩子才可能有更正常的成长环境和更广阔的健康发展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