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正在上小学五年级的儿子。和所有父母一样,我希望自己的儿子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有优异的学习成绩,有快乐健康的性格,有积极进取的精神。然而,当我花费10年的心血,回过头来重新审视自己的孩子时,却发现事情并非都像我所希望的那样。孩子身上的缺点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地暴露出来,比如他脾气暴躁,说话生硬,不懂礼貌,有时近乎专横跋扈,很难与人相处。与他一起外出时,他经常无理地指责别人,与人争执,使我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面对日渐长大的孩子,我感到很苦恼。对孩子的希望与失望时常困扰着我。我知道,遗传、环境、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三个不可或缺的因素,那么我平时的言行举止是否给他带来了不良影响呢? 作为母亲的我,属于那种急脾气的人,办事喜欢利索,看不惯拖泥带水的事情,在家中看到孩子做事磨磨蹭蹭就会发脾气,说话的方式比较简单、生硬、缺乏耐心。比如,当我正专心致志地看报、看书时,孩子拿着功课来问我,我就会立刻一脸的不耐烦:“去,去,去,没看见我正忙着吗?问功课也不挑个时候。”或者扫一眼他的功课,说:“这么简单的问题还要问吗?自己查字典去!”孩子噎得悻悻而去。 一次,孩子的同学来找他问功课,我热情地把同学让进门并吩咐儿子去招待,此时,儿子正兴致勃勃地看着电视。同学对我儿子说:“你能给我讲讲这道题怎么做吗?”我的儿子依旧注视着电视不屑地说:“作业本在我书包里,你自己去找吧。”同学自己从书包里翻出了作业本,看了看,似乎还没有看明白,又继续问:“你这结果是怎么得出来的呢?”“你没长眼睛啊?我不是一步一步都写着嘛!”“可我还是看不明白。”“你真笨,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做!”听着儿子以教训人的口吻,一句一句地数落着同学,我实在有些坐不住。伴随着他的每一句话,在为他担忧的同时,我的内心也感到深深的不安。平时自己总是教育他要学会如何尊重他人、善待他人、关心帮助他人,然而这一切的努力,却被自己漫不经心的应付、不耐烦的呵斥或粗暴的管束打碎。孩子真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啊,父母的一言一行随时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 当今社会,人们都在压力竞争中奔忙着。作为母亲的我,白天忙于工作,晚上又忙着充电,生活节奏很快,无暇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当孩子出现“违规”行为时,往往采取简单的快节奏的处理方式,即训斥。由于自己脾气急噪,缺乏耐心,数落起别人来像开机关枪,不容别人分辩。这种方式当时很见效,但渐渐地我发现孩子变得不善与人交流、执拗、暴躁,当别人行为稍不符合他的意愿时则立刻作出愤怒反应。 记得去年我带儿子到美国游玩,一件事情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一次,我们到一家餐厅吃饭,在美国用餐一般都比较安静,即使朋友小聚,说起话来也都是轻声细语,尽管用餐的人很多,也难见嘈杂的场面。这时,一个一岁左右的孩子不知什么原因不停地哭闹起来。他的母亲十分耐心地哄着他。持续的哭声引来所有人的目光,我环顾了一下周围人的表情,他们有的对孩子抱以微笑,有的则流露出询问同情的目光。在他们当中,没有一个人表现出厌倦,甚至是轻轻地皱眉。惟独我的儿子,紧锁双眉,忿忿地说:“哭什么哭,真讨厌!”我当时为他的无理既愤怒又尴尬,幸亏周围的人听不懂中文,否则真叫我无地自容。 平时,孩子在公园经常会为等一个秋千而大声抱怨,上车没能抢到一个座位而乱发脾气。我想,孩子的这种蛮横、暴躁的性格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对别人行为的愤怒反应,说明他内心压抑了多年受到的伤害。想到自己平日的简单、急躁对孩子造成的影响,作为母亲,我深感自责。 我曾读过三毛写的一篇散文,题目是《一生的战役》。文中有这样的一句话:“我一生的悲哀,并不是要赚得全世界,而是要请你欣赏我。”这个“你”,是他的父亲。 有一天。三毛的父亲读了三毛一篇文章,给她留条:“深为激动,深为有这样一枝小草而骄傲。”做女儿的看到后,竟是“眼泪夺眶而出”, 三毛写道:“等你一句话,等了一生一世,只等你——我的父亲,亲口说出来。” 读罢此文,感触颇深,父母对子女的态度和评价有时会在无形中为他们接人待物做了样子,甚至会影响他们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对自己的正确的评价。那么我又将如何用我的言行去影响儿子,去帮助他解开这些心结,释放内心的不满,使他重新快乐起来呢?我不得不反复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