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在一位美国朋友家里做客,有幸结识了他的儿子。这是个名副其实的“神童”:3岁能吟诵百首诗,5岁能做作文,7岁就才智过人。如今9岁正在一家中学修读相当于我国初二的课程。 听完朋友的介绍,从他的脸上我没有察觉出一丝一毫的自豪神情,反而倒是我听后十分惊讶和羡慕。可当我准备开口赞美几句时,朋友示意我打住,我睁大一双疑惑不解的眼睛。 3天后,作为心理学教授的朋友向我解释的一番道理,的确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社会宣传与家教课。他说:儿童智力水平明显超过一般同年龄儿童的,叫做超常儿童。我的儿子可能就属于那种超常儿童,超常儿童一般只占儿童总数的3%左右,出类拔萃者更是凤毛麟角,不到十万分之一。形成人们智力差异的原因是很复杂的,先天的遗传因素及后天的环境、教育等都会直接影响智力的发展,而个人的主观努力更是不可缺少的。因此,对于“神童”的宣传应该慎之又慎,切不可盲目炒作,更不要常去夸他,要有一颗平常心,这样才有利于他的健康成长,否则就会产生负面影响。比如,会让他产生盲目乐观和孤芳自赏的心理,鄙视他人,不合群,忽视思想道德方面的修养…… 要以一颗平常心去善待“神童”。怪不得在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和德国这些现代科技比较领先的国家,媒体鲜见炒作“神童”,因为他们懂得盲目热衷炒作“神童”,对普通儿童来说,难免会出现这样的心理:一是自卑,二是抱怨,结果是逐渐丧失进取心;因为这些国家的家长更深知,切不可简单地认为智商高就一定成才,非智力因素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同样起着重要作用。从牛顿到爱因斯坦,再从爱迪生到当今的霍金,他们小时都不是什么“神童”。爱迪生甚至视视为低能儿,仅上了3个月小学就被请出校门,但他却作出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然而,与这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现在似乎是一个“神童”辈出的时代,我们的媒体可谓正在营造一个虚拟的“神童大国”。时下正展现在我们眼前的“神童”,却不由不令我们关注。与以往出奇一致的是,当今“神童”的神奇之处,也大都展现在“文坛”。据媒体披露,北京的一个不足10岁的孩子,竟然“成功”地改编了《西游记》,且已交付某家大出版社正式出版;而深圳一个父母均为打工者的儿童竟把自己由两岁到六岁的“经历”以日记形式写就一部长篇文学,也交出版社出版;而教育电视台报道的某位女孩就更是不得了,她小学还没毕业,就已出版了一部专门研究美洲玛雅文化的专著……其实,此番热闹而纷乱的景象也正是时下浮躁而虚夸的社会风气的回潮和折射。 就另一方面而言,在传统的华夏文化熏陶下,望子成成、望女成凤之心,中国的父母比任何国度的父母都迫切和强烈。这是优点,也是缺点。媒体,特别是强势媒体(也含出版社),该做的是及时施以冷静和正确的引导。如果像目前这个样子,在“利其然也”驱使下,家长、出版社、媒体联起手来让“神童”遍地开花,热热闹闹地营造一个虚拟的“神童大国”,只能拉开一出出“仲永之伤”悲剧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