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TU984:X43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目前,一种奇异的SARS病毒在全球的许多国家肆虐狂行,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命。中国的许多城市都笼罩在“非典”的恐怖阴影之中,其中北京和广州这两个特大城市受灾最为严重。放眼世界,也许你眼前还闪烁着两年前曼哈顿双子塔随风而逝的那一瞬间,也许你耳边还鸣响着耶路撒冷闹市区爆炸的轰鸣声,也许你还清晰地记得韩国大邱地铁失火那惨淡的场面。在短短的数年间,我们看到了恐怖活动、突发性疾病、还有各种新型灾害带给人类的灾难,由此,我们也还看到了城市抵抗灾害的脆弱!这与近现代城市的高密度集聚发展,盲目追求大规模、高容量、密集型等所谓“现代化”、“国际化”的城市整体形态不无关系。城市的整体形态关系到城市结构、空间、功能、经济、社会、文化、历史、美学、防灾等各个方面。而目前的城市形态研究更多的是注重城市的经济、功能和美学,其它都有所忽视,尤其是城市的防灾规划往往是被动地去适应城市规划所产生的形态。现实中,城市在发生灾害时也只能被动地采取防灾减灾措施,经常会因防灾措施不得力而事倍功半。从战略的宏观层次研究城市形态,我们应主动地考虑城市的防灾问题,这不仅有利于塑造一个更适合人类生存的空间环境,也有利于更有效地进行城市的防灾减灾。 2 当前我国城市规划建设中关于城市防灾的一些误区 2.1 “被动式”的城市防灾规划 城市防灾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虽然我国一直比较具有城市灾害防范意识,特别是1995年国家建设部加强了在城市综合防灾减灾战略宏观决策层面上的研究,并相应出台了五类城市防灾规范,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在实际规划工作中,从地方政府领导到规划设计人员往往都对城市防灾规划没有从战略高度和宏观整体上给予足够的重视。一是因为人们普遍认为防灾规划是非生产性规划,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二是因为城市灾害是小概率事件,人们存在侥幸麻痹心理;三是认为在影响城市总体规划的诸多因索中,如城市空间、结构、经济和社会等等,城市防灾只是一个从属层面的次要因素,不会影响城市的大格局。所以,城市防灾规划成了从属于总体规划的“被动式”规划,它们只是在第二道防线上消极地为城市的各种灾害做着技术、管理和组织程序上的专业措施而已。由于这种思想观念和系统程序上的缺陷和失误,不仅使防灾规划变得被动,而且加大了投入和实施难度,致使在当前的城市中潜伏着大量的灾害隐患。 2.2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防灾问题 (1)城市规模急剧扩张,城市形态过于集聚。城市作为一个经济实体,由于规模经济和集聚效应的作用,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的人口和产业迅速集聚以取得利益的最大化。同时伴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进程,资本在全球范围内转移和重组,许多城市都想成为国际性大都市,这种贪大求强的发展动机使城市用地和空间的需求急剧扩大,导致区域城市形态密集,城市个体形态呈圈层式发展趋势。据统计,上一个20年我国大中城市建设量超过了以前所有城市建设量的总和,快速扩张的城市中保持原来单中心结构的占到国内大中城市的多数。仅以北京为例,1990年代后城市年扩张面积达19.9
。这种过于集中的城市形态在发生突发性灾害时,极易形成点状灾害源,引起“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连锁反应,很容易使城市在瞬间就陷入瘫痪状态。 (2)空间形态密实,环境容量超负荷。城市中的公共绿地、绿色廊道、风道、水系、适当的隔离等虚空间是城市物质空间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生态链。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大规模的开发建设侵占了大量的农田、水面、绿地和森林,大量的垃圾、废水、污水和废气等造成各种病毒滋生、大气和水体污染、土质酸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现象,最终导致城市生态系统严重失衡,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恢复能力日益脆弱。在我国北方的一些城市,沙尘暴的发生频率越来越高,影响范围越来越大。在我国南方一些水网密集地区已经找不到净水。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受到严重破坏,城市防灾形势十分严峻。 (3)城市社会空间的分化现象日渐明显。居住区作为城市四大功能之一——居住的空间载体,它在城市形态的塑造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当前,城市中的外来人口逐渐增多,他们的文化层次、劳动技能和就业机会与城市人口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低收入水准决定了他们只能居住在城市外围的棚户区内。由于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忽视,这些蔓延的棚户区成了城市的高犯罪率地区和环境恶化区。以此同时,在城市常住人口内部也因社会结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日益明显的分化现象。从旧城内的危改房到普通的居住小区再到高档的别墅区,我们就可以体会到这种城市空间形态的分异现象。城市规划中盲目追求高低收入社区的分离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空间的分化,绐社会埋下了矛盾冲突的导火线,这种矛盾冲突长期得不到改善就有可能会以城市暴力冲突的方式表达出来,最终将给城市和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这种冲突在西方世界时有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