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901 文献标识码:A 1 地理学的城市社会理论 1.1 地理学的社会论 1.1.1 地理学社会论与“新”区域地理学 (1)地理学社会论发展的本体基础 上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已经形成了综合性的理论体系。其特点是集空间与社会的结合、集环境与空间的结合[1]。以著名人文地理学者J·劳维[2]教授与D·J·沃姆斯利[3]教授编著的综合人文地理学的论著就充分地论述了地理学对“社会结构和空间过程”(Social Structure and Spatial Processes)[2]以及对社会空间行为与区域关系的专题研究[3]。以G·菲丁[22]、A·盖茨[21]、H·D·伯理奇[20]等学者编著的人文地理专著中,也对城市与区域文化、社会问题进行了研究。1999年出版的由众多世界著名人文地理学者撰写的《人文地理学核心论文集》(Human Geography:An Essential Anthology)[9]从多层面多视角肯定了现代地理学社会论的理论基础。(最著名学者的)主要观点集中于三个方面:①“地理学历史与现状已成为历史性的唯物宣言”,由于“地理学与历史学与社会学是密不可分的”,地理学社会论已“将地理敏感性与社会理论结合起来”。它集中“反映多变的物质景观领域内的竞争、合作的复杂变动特征”。因此,“现代地理学是使社会条件更加合理的一种科学尝试”[18]。②“无人”的人文地理学将已消失。它经历过理性经济论指导的“生物(经济)地理学(其本质是非社会性,关注焦点是经济生态而非文化)→空间(定量)分析的地理学(其实质不考虑人类的社会目的、行为,是非社会性苍白的空间轮廓)→70年代兴起的结构主义地理学(将社会分析法整合生态学、经济学与空间分析),建立起社会(各要素)空间的结构网络[17]。③地理学的空间理论最早抛弃了环境决定论→又抛弃了物质主义论→现在空间要进入到社会论中,将空间性、物质性与精神(社会性)结合起来[19]。 (2)社会论构成“新”区域地理学 当代人文地理学大师,英国的约翰斯顿(R.J.Johnston)从地理哲学与认识论角度揭示持达尔文自然进化观点的、以经验主义与实证方法阐述的区域人文现象具有“自然主义”区域地理的思路,它们很难剖析区域人文—社会现象的本质。其解释区域社会领域出现的“恰当性”很难得出目的在于寻找规律的“普遍性”问题[14]。并充分肯定60年代“自从(旧)区域地理学被认为衰亡以来”,地理学的社会论是“新”区域地理学的核心。“新”区域地理学由三种哲学思维流派组成。一是文化(生态)学者用(认知方法)。“地点感”(Place Sence)来认识(社会)区域构成关系的(区域地理学)方式;二是对社会区域整体认知透视“把区域当作社会相互作用的媒介”,区域是社会关系在空间再造的现实;三是从政治经济学出发“把区域看成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在局部地区的产物”。因此,“新”区域地理学是一个既有“人类”又有“社会形态”的“意义双关的人文地理学”[15]。 1.1.2 地理学社会论的理论指向 上个世纪末期以来,美国国家研究院等多家地理学术与管理部门组成的“对地理学再发现专业委员会”(Rediscovering Geography committee)集地学界权威专家们的意见,充分肯定了西方人文地理学社会论(学派)20多年来创立的与“社会的新关联”(New Relevance for Science and Society)思想及其学术成就。确认地理学研究区位(地方)(Place)“在时间与空间尺度上”的独特透视性,该研究从区域、区位(或地方)出发,结合“人类如何利用与支持生命”的“环境与社会两个动态(力)”所形成的极其重要的“综合领域”,探讨生物过程(Biophysical processes)和社会动态(Social dynamics)过程。创建了三个综合研究领域:“环境动态”,“环境—社会动态”与“人类社会动态”。后者奠定了人文地理学社会论的理论指向,并经过“25年”的发展,“已形成成熟的社会(理)论学派”。“该学派无论在地理学科内部与其它学界已获得了广泛的认同”。该学派由研究城市最有影响的哈维(David Harvey)和M·卡赛尔(Manael Castells)发起,从“社会结构调整人的行为关系入手”,致力于社会因素在区位(或地方)构成的社会空间中的结构关系,协调空间与人的行为。调整社会空间构架(Rediscovering Geography committee,1997)[17]。 该学派理念指向的基石:分析区域由传统的距离(价格)、中心性等宏观因素构建的宏观区(域)位(结构)论引深到由微观的社会因素构建的微(观)区(域)位(结构)论上面。它所探讨的内容聚焦在城市内部社会(空间)研究方面。 1.2 社会论中的城市空间研究 地理学的社会(理)论核心是研究区位(或地方)的社会过程,20多年以来重点在解剖城市内部结构。为了更好地表述“真实”城市动态特征的途径,已将对城市空间的概念外延到时间领域(Rediscovering Geography committee,1997)。在处理方法上,注重实体变化或者内容变化。有两种探讨方式,一是从“社会结构调整人的空间行为关系入手”,注重城市社会结构的构成过程,称这类研究为城市“社会结构与空间过程”方式[2]。另一种是从空间行为认识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入手,注重行为的空间经历,称其为社会行为模式与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经历)研究[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