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及区域互动的三大关键问题

作 者:

作者简介:
佘之祥(1934-),男,江西省南昌人,研究员,主要从事区域发展与农业经济等方面研究。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江苏 南京 210008

原文出处: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内容提要:

在我国加入WTO、进入国际经济大循环的背景下,长江三角洲不仅要加强自身的发展,通过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建成为我国区域功能完善、产业布局合理、城乡关系协调、生态与环境优良的现代化示范区,更重要的是在长江流域和全国发挥经济带动作用,提高服务功能,成为我国与世界经济接轨并参与竞争的基地、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与现代农业基地和支援西部大开发并提供知识经济服务的基地。但是长期的计划体制造成的地区分割与部门分割不利于产业的合理布局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统一协调,也不利于共同进行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从区域互动的角度就经济增长方式与产业布局、以港口为主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与协调、水土资源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期刊代号:K9
分类名称:地理
复印期号:2003 年 06 期

字号:

      文献标识码:A

      长江三角洲处于我国沿海的中部,区位优越,其土地面积仅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占全国18%,人均GDP是全国人均GDP的2.9倍;财政收入约占全国的20%,是中央政府的重要财源。特别是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全区发展更为迅猛,成为我国继珠江三角洲后又一发展最快的地区。

      上海作为本区的首位城市与经济中心,近代历史上就是我国和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最密切的地区,以上海为中心,包括沪、宁、杭、甬一带的各级城市已形成了我国最大的都市连绵带。目前正以我国加入WTO为契机,密切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崛起于世界大都市之列。因而长江三角洲的发展和未来前景,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长江三角洲一向为我国高产稳产的农业区,通过多年来的水利和农田基本建设,常年基本不受洪涝与干旱的影响。近20年来因城市化、工业化以及各类开发区与交通建设占用了大量耕地,人均耕地已不足0.067(1亩),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粮食以及大部份农作物单产的提高,仍基本维持1990年前后的总产水平,水产、禽蛋肉类以及茶、果等则有较大幅度的增产。稳定的农业生产为长江三角洲提供了大宗粮食与各种农产品,是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

      长江三角洲工业门类齐全,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轻工、纺织、机电、医药、化纤、钢铁、石化、汽车,以及航天、航空工业均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由于科技与文化教育事业发达,依靠高新技术发展信息产业、新材料、精细化工、生物工程、机电一体化等,这方面也成为我国重要的产业基地。

      以上表明长江三角洲的工农业基础好,经济实力强,它的发展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长江三角洲还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第一,浦东新区与各级开发区的建设使整个区域上升到一个新的发展平台。浦东新区的开发开放虽然迟于珠江三角洲,但是由于背靠上海浦西和富饶的太湖平原,加上上海又具有国际经济联系的历史基础,浦东与浦西互动,使上海在更高的起点上建设成国际大都市,并相应带动上海周边城市的发展。与此同时,还有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以及13个国家级各类开发区、45个省级开发区都取得较大发展,国际上的制造业也向这类地区转移。投资多元化有助于经济的发展,长江三角洲已是海内外在我国新的投资热点,对于未来的产业导向和生产力布局亦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第二,明显的产业轴线与工业成片分布。沿沪宁、沪杭甬城市带工业密集,已形成国家一级产业轴线,长江沿岸的滨江工业带也初具规模。绝大部分农村在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已降至10%以下,乡镇企业普遍实行了由集体所有制转为股份制或民营,并由分散布局逐渐走向集中,开始新一轮创业。

      第三,交通与港口发展迅速。长江三角洲的沿江、沿海新建了大批港口和泊位,建设规模最大的是上海港和宁波港,南京港及其以下的长江沿岸港口也都得到新的发展,从而大大提高了长江三角洲的港口吞吐能力,为建成以上海为国际航运中心的巨型港口群创造了条件。此外,沪宁、沪杭甬高速公路、沪宁杭新建的国际空港以及邮电、通信等均取得世人注目的发展。

      上述特点更加显示了长江三角洲在全国的重要地位。在进入国际经济大循环的背景下,长江三角洲应成为我国与世界经济接轨并参与全球竞争的基地、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与现代农业基地、支援西部大开发并向中西部地区提供知识经济服务(包括科技、信息、金融、保险、商品流通、口岸、人力资源培训等)的基地。总之,要在全国发挥经济技术的辐射、转移、示范和带动作用。但是,长江三角洲在行政上分属于上海、江苏和浙江两省一市,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的条块分割,不利于产业的合理布局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统一协调,不利于共同进行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从长江三角洲的区域发展与互动来看,应解决以下三大关键问题。

      1 经济增长方式与产业布局

      近20余年长江三角洲虽然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但经济增长的模式以扩大外延为主,基本上以资源要素投放来推动经济增长。技术创新力度不够,缺少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规模产业和拳头产品。从产业布局看,由于联合与协作不够,重复分散、规模过小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影响技术进步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在入世的情况下,这种状况应尽快改变。

      1.1 通过体制创新,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与无形资产的作用

      长江三角洲为消除计划体制遗留的影响,政企分开更应加快进行,政府要加强行业管理,营造公开竞争的环境,帮助企业改善发展的外部条件;企业则应深化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真正依靠技术进步,提高自主开发技术和产品的能力,增加研究与发展资金的投放。长江三角洲还应加强企业间的关联度和协作,通过企业集团的组建形成新的规模优势。农村工业化的结果,城市经济核心与边缘区差别正在缩小,也有利于各地主导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的联合。

      长江三角洲的高等院校占全国的12%,又集中了一大批国家级和较高水平的地方科研院所,这是最宝贵的无形资产。企业作为技术开发的主体,应主动与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广泛联合,接受新的科技成果,这对于提升产品质量、攻克技术难点、发展新兴产业都具有深远意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