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东部沿海的三大经济圈——首都经济圈、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圈是21世纪初叶带动全国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在经历了20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首都经济圈由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长三角经济圈由于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强大拉动,在未来5-8年内经济将依然保持十分强劲的增长势头,这无疑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南北两大亮点。 北京与首都经济圈的关系 首都经济圈简称首都圈,其形成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的直隶省(1)。根据空间位置的关系和经济联系紧密的程度,今天的首都圈共分两个圈层:内圈由五个地区组成,即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的唐山市、廊坊市、秦皇岛市;外圈则包括河北省的承德市、张家口市、保定市和沧州市等地区。总面积17万平方公里,近7000万人口,GDP约8000亿元人民币(注:本文所引用的数据,除特别注明年份的外,均为2000年数据。)。圈内资源丰富,经济基础比较好,发展潜力巨大。 作为首都,北京有着其它城市所没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优势。北京的经济实力在首都圈居第一位,在四大直辖市居第二位。2001年GDP为2818亿元,是上海的57%,天津的1.5倍。作为全国的教育和科技中心,北京是全国智力最密集的区域。每万人中的在校大学生数为187人,居全国第一位,比上海的126人高55人,比天津的94人高一倍;政府部门的R&D经费支出为156亿元,高于上海的41亿元和天津的13亿元。 北京与首都圈地区的关系,是一种中心-边缘关系。北京作为一个巨大的增长极,处于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都十分强烈的阶段。也就是说,在向北京聚集大量的生产要素同时,也有大量的生产要素从北京扩散出去。北京作为一个增长极核,其对生产要素的吸纳和扩散作用,事实上已经超出了首都圈,扩展到全国。首都圈内另一大城市天津,是北方的综合港口,是重要的金融商贸城市和工业基地,经济实力雄厚;与京、津成鼎足之势的工业城市唐山,是北方重要的制造业中心。北京、天津、唐山三市之间三角状的广大地区,是首都经济圈的核心区域,为实现首都圈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区域支持。从远期看,首都圈应建成以北京为中心、环京津唐城市群为依托、经济职能互补、分工合理、协调发展的都市圈。
首都经济圈示意图 对于北京与首都圈的关系,一直存在两种误解。其一认为是周边地区“服务首都”的关系,即周边地区以满足中央政府和北京城市发展的各种需求为目标,而中央和北京市应当对这些地区在经济发展上有所回报,这显然是停留在1980年代的思维。其二认为是一种区域竞争关系,尤其反映在京津关系上,只看到竞争,看不到协作。我们主张北京与首都圈的关系,是一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区域关系,是在平等发展的条件下共同获取区域利益的分工与协作的关系,除了在突发事件的特殊时期,都应承认这种共同获取区域利益的关系。 “奥运”与北京经济发展 举办“奥运”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拉动北京的经济发展: 一、比赛场馆及相关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 (一)直接投资产生的直接效果,是奥运会对北京经济最显著、直接的影响。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2003-2007年“奥运”直接投资带动北京经济的增长 年份投资总额(亿元) GDP增加额 人均GDP增加额 (亿元)(元/人) 2003 1322160 2004 2745329 2005 63 108779 2006 61 103749 2007 3864466 总计 202 342 2483 资料来源:《奥运经济研究》,刘淇主编,北京出版社2003年版,第109页。 (二)相关设施的投资,指北京市用于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的投资,约为1150亿元。这笔投资将使北京的道路交通、通讯、环保等设施的现代化水平达到国际化大都市的标准。 二、举办奥运会产生的市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 奥运会将直接促进文化、体育、房地产、汽车和旅游等的消费增长,而直接消费带动的间接消费规模更大。据测算,“奥运”消费将拉动北京社会总消费年均提高0.6~1.0个百分点,2008年的社会总消费额将比2001年增加1800亿元左右,消费因素拉动GDP年均增加0.5个百分点(2)。 三、奥运会相关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拉动 奥运会将全面带动北京各类产业的发展。“绿色奥运”将促进北京的环保产业、绿色农业上一个新的台阶;“科技奥运”将给高新技术产业提供新的增长空间,到2008年将实现增加值600亿元;“文化奥运”将使北京的第三产业发展达到新的水平,商业、旅游、金融、保险和体育等产业,将在现有的基础上巩固提高,会展业、新闻传媒业、物流业、信息服务业等将获得空前发展。到2008年,共实现增加值3900亿元,占当年GDP的67.5%。 综合以上,北京举办奥运会将扩大和刺激今后一段时间的投资和消费,使首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据估计,从2002年到2008年,投资拉动GDP增长1989亿元,消费拉动GDP增长875亿元,合计2864亿元(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