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901 文献标识码:A 人文地理学以地球表面人类社会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1];它“研究地表人类人文活动的空间差别及其形成的规律;简称人类活动的‘人文地域系统’”。笔者认为,不同区域人们的经济社会活动及其区位选择,从最根本的层次上看,都表现为不同形式的人地关系:区域的自然资源被人们开发、利用、保护、破坏等等的形式是人地关系的直观表现;区域的科技水平、现状通用技术状况、人们社会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等等,是人地关系的半直观表现;区域的民族习俗、社会道德体系、社会价值观、地理环境感知、人际情感及人地情感等等是人地关系的隐式表现;区域的国家体制、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制度、法律法规、政府及公共管理体制与管理过程等等,则是人地关系的最深层次的表现,是人地关系的高级形式。因此,从区域物质文化领域到制度文化、到精神文化领域;从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到客体,都可以纳入人地关系的系统之中进行讨论和研究。 1 社会经济的飞跃发展呼唤对人文地理学理论的新探索 从人文地理学成为一门正式学科以来,包容诸多不同具体理论的人地关系理论体系,就一直是其基本理论的核心。自近代到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又发展了区位论体系、行为论体系和文化理论体系。上述基本理论的发展使人文地理学正一步步走向成熟。 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巨大发展,包括活动的数量扩张、活动方式的巨大变革;市场缺陷的不断暴露;政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进一步凸显;各种基本社会经济活动要素(包括土地状况、气候状况、自然资源状况、资本(资金)状况、人口与劳动状况、区域的社会组织体系及周边影响因素、通用科学技术状况、全球政治经济背境等)间的关系更加复杂,这些要素组成的序列内部的位次在不断变化,使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比过去更为突出。 2 “平台”系统——人地关系理论新探讨 现代社会经济运转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经济与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人们的社会价值观、习俗、宗教、道德观、情感等等)愈亦紧密结合。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贝克尔(Gary.S.Becker)在《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一书中说:“今天,经济研究的领域也已囊括人类的全部行为及与之有关的全部决定。……人类行为不能被条块分割,这种条块分割认为人类行为有时基于最大化,有时不然;有时受稳定的偏好驱使,有时任意的随机摆布;有时需要最优的信息积累,有时则没有这种需要。相反,所有人类行为均可以视为某种关系错综复杂的参与者的行为”[2]。“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反映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三个方面。如果将这三种文化及相互间与环境的关系做深入研究,也就会对人与环境的人地关系有全面的了解”。“但是人地关系过于笼统,不够具体,难以深入”[1]。在综合一些相关学科成果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平台系统”这一人地关系观点,以求抛砖引玉,共同探新。 2.1 “平台观”基本思路的构建元素。人文地理的基本理论和其他学科的相关理论对我们认识当今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区位选择(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源泉,为进一步作有益的探索奠定了良好的阶梯。 “平台观”基本思路的构建“元素”:①笔者不赞同把勤劳、进取、富有创新等看作某些民族的固有特质,进而用以解释国家或地区的发展。笔者赞同由德国人类学家巴斯蒂安(Adolf Bastian)提出、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lewis Henry Morgan)深化的人类心智“本原论”观点:“人类出于同源,在同一发展阶段中人类有类似的需要”,“人类所有种族的大脑无不相同,因而心理作用的法则也是一致的”,“人类具有同一的智力原理,同一的物质形式,所以,在相同文化状况中的人类经验的成果,在一切时代与地域中都是基本相同的”[3]。②笔者吸取了“或然论”、科学技术、人力资源、群众英雄史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有一定影响、经济是贯穿人类历史的一条红线等观点。③部分地吸取了梅奥(George Elton Mayo)等人关于人不仅是经济人,也是社会人的观点。④进而,赞同“经济人、社会人”、“制度经济观”等综合、系统分析观。⑤追求行为效果的最大化,是人的天性(作为公理而提出)。⑥在现代社会中,人类的经济社会活动及其区位选择主要表现为组织或群体的活动或许多独立个人经济与社会活动的总汇。因此,现代人地关系,表现为一定社会规则(政治的、行政的等等)基础之上的组织、群体的活动(或独立个人活动的汇总)与区域自然系统之间的关系。 2.2 人文地理的基本理论及上述认识使笔者形成了这样一个复合的、系统的观点(认识),这种观点的基本出发点依次为: (1)所有区域的社会经济活动都必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之中进行。 (2)不同地域的人,其思维、需求方面存在着基本的同一性。但他们对世界的认识,特别是对区位的理解与认识及对特定区位的情感有着较深的特定地理环境烙印(或环境感知)。 (3)人的需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源。人在物质方面的主要需求可以用经济二字来抽象的概括;非物质方面的众多需求可以纳入社会的范畴。经济与社会发展是贯穿人类历史发展的主线(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在此不作讨论) (4)个体的人从自身需要的目的(愿望)出发,为了取得更好的行为效果,为了效能的最大化及自身的安全等原因,采取了合群的、集体的、有组织的行为方式。因而人类的生产和社会活动,最终必然要纳入在政治力作用下形成的国家、政府、群体的组织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