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大都市圈内各核心城市的职能分工及启示研究

作者简介:
卢明华(1978-),女,江苏省丹阳市人,博士研究生,区域经济学专业。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城市与区域管理系,北京 100871 李国科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城市与区域管理系,北京 100871 孙铁山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城市与区域管理系,北京 100871

原文出处:
地理科学

内容提要:

东京大都市圈是日本乃至世界上最大的城市集聚体,在承担日本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职能的同时,更是担负了重要的全球经济控制职能。在东京大都市圈内部各核心城市间形成了相对比较明显的区域职能分工与合作体系,从而支撑这一全球区域发挥出了集聚优势。在对东京大都市圈内各核心城市职能分工的分析与把握基础上,考虑中国首都圈内各主要城市的基础和优势,提出各城市职能分工的构想,以加速该区域合理分工与合作体系的形成。


期刊代号:K9
分类名称:地理
复印期号:2003 年 05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区域职能分工研究一直是区域经济与区域规划研究的核心问题,良好的区域分工是一个地区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日本是历来注重区域规划与政府作用的国家,同时也是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在东京大都市圈内应该说是形成了相对比较明显的区域职能分工。各主要城市根据自身的基础和特色,承担不同的职能,在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共同发挥出了整体集聚优势,使作为日本三大城市圈之首的东京大都市圈,很好地发挥了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职能,并逐步确立起全球三大金融中心的地位,成为日本乃至世界上最大的城市集聚体。

      而中国首都圈内各城市大多已形成封闭的自我循环的“都市经济圈”,不仅寻求联合的意愿不强烈,而且产业结构趋同现象明显,造成各城市间竞争性大于互补性。这使得近年来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明显低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整体竞争力下降,而且区域内二元经济结构明显,区域企业联系和合作薄弱,区域职能分工不明显。要实现首都圈区域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使首都圈成为我国具有巨大增长力的经济区域,成为带动北方经济发展的核心,促进首都圈内务主要城市的分工与合作,确定各核心城市的地位与职能分工是一条必由之路。

      本文的意图在于对东京大都市圈内各核心城市的职能分工的分析与把握基础上,考虑中国首都圈内各主要城市的基础和优势,提出各城市职能分工的构想。

      1 东京大都市圈的地位与作用

      狭义的东京大都市圈是指东京、神奈川、千叶、崎玉这一都三县,进一步加进北关东地区的群马、枥木、茨城三县,就构成了广义的东京大都市圈,也即首都圈[1]。有些规划中也常常将山梨县包括在东京大都市圈范围之内,但由于山梨县在地形、产业结构等方面与关东地区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本文虽从广义的东京大都市圈范围来进行研究和分析时并不包括山梨县。

      东京大都市圈,作为日本三大城市圈之首,是日本乃至世界上最大的城市聚集体。它的面积虽然只占国土面积的8.51%,却集中了全国31.6%(2000年)的人口,人口密度高达1241人/km[2],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之多。东京大都市圈是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并逐步确立起全球三大金融中心的地位,同时也是日本最重要的交通与信息枢纽。该区域集中了国家立法、行政和司法机构,主要的政治党派总部、外国使领馆、地方政府办事部门以及民间企业的相应机构,发挥着政治、行政中枢的职能。它作为日本经济的核心地带,是日本各主导产业(制造业、服务业、商业、不动产业、运输通信业、金融保险业)的中心,其生产总值均占全国比重的1/3强,尤其是制造业、服务业,更是高达64.6%和78.9%(1997年)。它作为日本文化事业的核心区,集中了全国1/3以上的大学,其中有著名的东京大学、庆应大学、早稻田大学等;并拥有全国1/3的国家级文化机构,日本广播电台和三大报纸的总部均设在这里[2]。该区域拥有日本最大的港口群体——东京湾港口群,东京(羽田)和新东京(成田)两大国际机场以及发达的陆路交通,并且信息基础设施发达,是全国信息处理中心,发挥着交通和信息中枢的职能。

      2 东京大都市圈内各核心城市职能分工

      东京大都市圈在日本核心地位以及世界影响力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各界对区域规划的重视。实际上,东京作为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样面临着因城市功能过度集中与城市用地无限制扩展带来的社会、经济与环境等方面的大城市问题,比如通勤距离增加、生活质量下降、环境污染等,其外“一极集中”还存在着抵抗自然及人为灾害的风险问题,尤其是对日本这样一个多地震活动的国家而盲[3]。

      为此,日本学术界和许多研究机构先后提出了各种关于首都功能迁移的方案和建议。特别是于2000年5月日本众议院“关于国会等迁移的特别委员会”确定了枥木-福岛地区、岐阜-爱知地区、三重-畿央地区为迁移侯选地。而对于首都功能迁移却得到包括以东京都为首的首都圈各县的强烈反对,2001年11月召开的“七都县首脑会议”采纳了共同反对首都迁移的意见书,主张在首都圈内共同分担首都功能,也即东京都一直倡导的“展都论”,将集中在东京的首都功能的一部分展开分散到其周围地区。1985年,日本国土厅大都市圈整备局对首都改造进行了规划,提出改变东京一极集中的结构为多极、多圈层的城市结构[1](图1),具体为推进“展都型首都机能再配置”,即将东京大都市圈进一步分成几个自立性的区域,在它下面又细分为业务核心城市和次核心城市,在那里配置政府机关、业务、金融、信息服务等中枢机能或会议场所,培育出自立性强的都市圈,并对各自的职能进行了相对明确的分工[4](表1)。

      经过10多年发展,东京大都市圈形成了明显的区域职能分工体系,即各核心城市根据自身基础和特色,承担不同的职能,在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共同发挥出了整体集聚优势[4](图2)。

      

      图1 东京大都市圈的结构演变

      Fig.1 The structural evolution of Tokyo Megalopolis

      表1 首都改造规划内容[4]

      Table 1 The planning of reconstruction Tokyo Megalopolis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