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安徽水灾之探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陆芹英(1965-),女,安徽淮北人,南京农业大学图书馆副研究员;南京农业大学 图书馆,江苏 南京 210014 汪志国(1963-),男,安徽枞阳人,池洲师范专科学校历史系副教授、池州师范专科学校,安徽 池州 247100

原文出处:
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近代安徽水灾频繁发生,具有连续发生水灾的次数较多、明显的季节性和很强的地域性、群发性和继起性等特点。水灾的发生有着极其复杂的自然原因和极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并对安徽近代社会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期刊代号:K9
分类名称:地理
复印期号:2003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K12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019(2003)03-0106-05

      安徽省地处中纬度地区,属暖温带的亚热带的过度地带,降雨量丰富,这给安徽的农业生产带来了极为优厚的水利条件。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水利又常常变成水患,超量的降水往往带来洪涝灾害。近代以降,安徽水灾的发生十分频繁。重视研究近代安徽水灾,无疑会给我们今天的治水减灾工作提供一些历史参考。本文拟对此问题作初步考察与透析。

      一

      安徽历史上就是一个水旱频发的省份,在今安徽省境内发生的水灾,最早见诸文字记载的,是汉惠帝五年(公元前190年)。从1840年到1949年的110年间,安徽境内发生水灾为339次。全省规模的特大水灾4次,即1849年、1866年、1931年、1938年;大水灾3次,即1882年、1910年、1921年。水灾的地区分布如下表:

      

      资料来源:安徽省水利勘测设计院编《安徽省水旱灾害史料整理分析》

      据上分析,再结合其它相关资料综合考察,笔者认为,近代安徽水灾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近代安徽连续发生水灾的次数较多

      据初步统计,连续2年发生水灾的次数尤多,约占总次数的三分之二,连续3年发生水灾的次数,约占总次数的六分之一。甚至连续5年发生水灾的地区也屡见不鲜,如宁国府(1866-1870)、池州府(1866-1870)、安庆府(1847-1851、1868-1872)、凤阳府(1848-1852)、颖州府(1903-1907)。特别是泗州、宿州地区,曾出现1902年至1912年连续11年的水灾,为“安徽水灾史上连续发生水灾之最”。[1](P11)

      (二)近代安徽水灾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很强的地域性

      水灾大部分发生在夏季与秋季,春夏之交次之,秋冬之交最少,据初步估计,春季2-4月份共发生水灾11年次,春夏2-7月份共发生6年次,夏季5-7月份共发生81年次,夏秋5-10月份共发生24年次,秋季8-10月份共发生49年次,秋冬8-11月共发生1年次,冬季11-1月份共发生3年次。此外,在空间上,沿江、沿淮历来为洪涝多发区,而皖南、皖西山区,因暴雨引发山洪,山间盆谷导致洪灾,据初步统计,淮北地区发生程度不同的水灾98次,江淮之间132次,江南地区109次。

      (三)安徽近代水灾还具有群发性与继起性的特征

      近代安徽水灾的发生常常形成暴雨灾害群,由于各种致灾因素的叠加,狂风、暴雨、冰雹往往同期而至,破坏性极大。如,1851年4月,袐县、婺源大雨狂风,并下冰雹,“菜麦间有打坏,房屋不无坍损”。[2](P117)又如,1906年夏秋之际沿淮、淮北大部分地区连连阴雨,宿县6月下旬至7月初,“连日阴雨……并刮大风,粗榆树连根拔,暴雨即时成灾。”[3](P105)民国以来,这种灾难性的天气有增无减,1915年,怀宁“(农历)三、四月两次大风雨雹”。[3](P107)“灾荒之继起性,在我国所表现者尤较任何国家为甚。……水旱灾害常随以疫疠等。”[4](P60)安徽更是如此,1861年春夏间,安徽部分州县淫雨成灾之后,一些地区又出现了严重的疫疾,赵雨田《被掳纪略》记安庆情形称“瘟疫大作,死者十有八九”。[2](P216)民国时期,这种水灾的继起性尤为突出,如1931年江淮大水灾之后,即继之以大疫,“因疫而死者其数比较淹饿而死者为众”。[4](P60)安徽近代水灾的继起性还表现在先涝后旱,如1898年安徽风阳、颖州、泗州三府州属先涝后旱,麦秋两季灾欠,灾情颇重,据袁大化《戊戌定乱平粜纪略》载“戊戌大水之后,继以大旱,饥民尤众”;[2](P642)又如,1935年,长江黄河泛滥,鄂湘赣皖等8省遭水灾,“就灾民人数计算,每人平均损失20元”,继之又发生旱、虫灾,“农作被害成数在百分之五十四”。[4](P47)

      二

      安徽近代水灾频发不是偶然的,有着极其复杂的自然原因和极其深刻的社会原因,概括起来有以下数端:

      (一)复杂多变的气候条件

      地处长江下游的安徽省,属东亚显著季风气候区、暖温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地带,又处夏秋台风途径之边缘,冷暖气团活动极为频繁,天气多变,降水量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经常发生以洪涝、干旱为主的灾害性天气。春秋两季的连阴雨、初夏的梅雨就是安徽典型的灾害性天气。春季,长江下游地区正值冬季环流强度减弱、并往夏季环流转变过渡之季,冷空气仍占控制地位,而暖湿气流开始活跃北上,这种过程复杂、变化迅速的天气,加之受江淮气旋、切变线的影响,引起频繁的降水过程,[5](P98)近代安徽,连阴雨常常“光临”江淮大地,甚至出现过长达23天的连阴雨。阴雨连绵极易造成渍涝,对农作物播种、生长、收获极为不利,如,1948年沿淮淮北,秋收季节出现连阴雨天气,农作物歉收,黄豆霉烂,损失极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