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地理学的现状与发展

作 者:

作者简介:
翟有龙(1964-),男,四川南部人,四川师范学院国土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经济地理教学与研究。四川师范学院国土管理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2 李传永 四川师范学院国土管理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2

原文出处: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本文论述了人文地理学在我国发展的基本情况,并着重分析了中国人文地理的现状。文章还对21世纪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趋势作出了预测。


期刊代号:K9
分类名称:地理
复印期号:2003 年 04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65(2003)02-0015-03

      一、导言

      中国古代的人文地理思想与知识极其丰富,但尚未形成科学的人文地理学。

      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发展比西方国家晚半个世纪。鸦片战争后,人文地理学才开始在中国得到发展。在竺可桢(1890-1974)等人的推动下,中国近代地理学在20世纪30年代、40年代得到了发展。人文地理学领域主要受法国和英美的影响,“决定论”与“或然论”思想是人地关系讨论的重点。在人口地理、农业地理及小区域考察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文地理学曾经受到不公正的批判,并以经济地理学取代了人文地理学。对从西方引进的人文地理学,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当时认为,人文地理学是为帝国主义服务的伪科学,否定人文地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存在的价值。致使这一时期经济地理学一枝独秀,人文地理学停滞不前,甚至衰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文地理学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重新评价。1979年末,中国地理学会在广州召开第四届全国大会,李旭旦先生首先提出复兴人文地理学的建议,得到与会代表的热烈响应。此后,在李旭旦、吴传钧等人的推动下,中国地理学会成立了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开始了有组织、有计划的发展工作。各大专院校的地理系也纷纷开设了人文地理专业,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文地理专业人才。研究队伍不断壮大,国外人文地理学著作、论文的翻译,人文地理丛书和一系列教材的出版,都对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起,中国人文地理学进入提高阶段。旅游地理学、城市地理学、人口地理学等分支学科迅速发展。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日益丰富。不仅进行基础理论研究,还加强了应用方面的研究。计量方法的引进,对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的利用,以及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等的引进与运用,都使中国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广度和深度得到加强。

      经过20多年的努力,中国人文地理学已走上复兴、创新之路,正向建立中国特色的人文地理学目标前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逐渐缩小。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

      二、中国人文地理学的现状

      1.理论体系松散

      作为一门边缘学科,人文地理学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涉及到区域经济、国土整治、生产力布局、城镇体系、文化景观、环境保护、旅游规划、人口问题、种族歧视、生活福利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各分支学科均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作为其研究的基础,但大部分的分支学科相互间缺少必然的联系。同时,也没有一个系统的理论与成套的模式将它们联系起来。换句话说,人文地理学不像自然地理学的气候、土壤、岩石等组成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和联系的环扣,它至今仍然缺乏把各研究要素、各分支学科连成一个有机整体的理论基础,即使其组成要素部分有密切的联系,而从整体来看,大部分仍缺乏相互间的联系。人文地理学理论体系松散,影响了它的综合发展。

      2.各分支学科的发展不平衡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领域,较原来传统的小区域、区域经济的研究扩大了,但仍主要集中于国土整治、区域规划、城镇体系布局、旅游等方面。换句话说,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密切的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旅游地理学等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发展较为迅速,在理论与实践应用上都有所创新,基本上建立了既具有中国特色又与国际接轨的地理学科体系。一些薄弱的分支学科如乡村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社会地理学、行为地理学等,虽也有论著出版,其理论建树与实践应用都明显落后,发展相对较缓慢。

      我国至今仍有64%的人口生活在农村,有关农村聚落的产生、发展、地域特征、建筑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聚落的合理分布与规模及节约用地等急需解决的问题,都迫切要求乡村地理学快速发展,但它的发展却跟不上形势的需要。因此,吴传钧院士认为,今后应大力拓展包括政治地理学、乡村地理学、社会地理学等在内的第二类人文地理学分支学科的实践领域,它们是至今没有真正复兴起来或尚待开发的一些新领域。

      3.人文地理学创新艰难

      一门学科的独立性在于具有自己的特殊领域、方法和理论,其理论发展为该学科存在的前提。没有这个前提,这门学科的发展就是无源之水。随着研究内容的拓展,越来越多的学科介入,势必会在发展中形成竞争。当前,西方“以人为出发点”的人本主义和“注意问题的特殊性”的后现代主义的出现,对人文地理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美国有许多人文地理学者将文化地理学作为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核心,并以它为理论基础来阐释各种人文地理现象。20世纪80年代中期,北京大学的王恩涌教授第一个将文化地理学的现代理论体系引入了中国。

      西方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中国人文地理学理论该如何发展?在各种挑战面前,中国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应本着理论指导实践,为社会经济发展能作出正确指导的原则,结合我国的国情,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使它不断完善。

      创新为一门学科的灵魂,是一门学科持续发展的基础。然而,人文地理学的理论研究向来重视学科性质的探讨与工作方法的总结,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理论建设、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与机理的规律研究等尚待加强。在这些年的发展过程中,人文地理学再也没有出现像中国地理论那样的重要基础理论,不难看出人文地理学创新之艰难。

      三、21世纪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展望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吴传钧院士提出了六个方面,即人地关系、地域关系,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人类活动与全球变化,地区自然资源系统,更认真地为农业服务,重点区域研究。可以说,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方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