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国外对城市生活空间评价与社区规划的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兴中(1948-),男,陕西西安人,教授,主要从事人文地理学研究。西安外国语学院人文地理研究所,西安 710061

原文出处:
人文地理

内容提要:

西方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以后陆续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城市的空间问题主要涉及到社会空间方面。地理学对其研究的核心是在探讨城市社会—生活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准确地理解、判识生活空间的质量与类型,并通过规划制定出社会—生活区域治理对策,以提高城市空间(社区)的生活质量为最终目的。对以上命题的探索涉及到当代社会地理学、城市地理学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城市社会地理学前沿性研究。本文从综合理念与研究模式的角度,概括当代西方国家地理学对其的探索现状、研究内容、运用的方法论以及代表成果类型。


期刊代号:K9
分类名称:地理
复印期号:2003 年 03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C9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398(2002)06-0001-05

      1 引言

      当前国外对城市生活空间质量的研究,已从经济空间因素为主题的评价转向对社会空间因素为导向的评价,尤其是从城市空间(自然与文化)生态角度(即生态指标)的探讨,形成了“以人为本”的生活空间质量评价的主流。该评价的核心摆脱了对唯物条件的极度关注转向人本需求的研究[1]。其中对影响城市生活空间质量要素的研究称为弊端生态学(Ecology for evil)[2],对城市生活行为场所的复合研究多称为(生活空间)场所(某方面的)“关注”[3]。同样,对城市社区的规划研究也由唯功能性的被动空间(布局)设计转向对社会—生活空间整体质量的“分区制”管制方面[4],并配合各个社区发展制定的“统一计划”[5]逐渐完善社区空间发展的前瞻目标。

      研究的内容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对城市生活空间质量评价与规划的综合理念探讨。它反映了城市社会地理学的前沿性趋势。二是对构成城市生活空间质量的要素探讨。它们可反映出社会地理学与城市地理学研究的前沿性趋势。

      2 国外对城市生活空间评价与社区规划综合理念的探讨

      2.1 城市社会—空间质量评价体系与评价单元

      2.1.1 城市社会—生活空间质量价体系[1,2]

      (1)城市社会—生活空间质量的综合客体评价体系。该评价方式认为,对城市生活空间质量的评价,必须系统地对城市生活空间的各方面进行评价。选取评价指标是主要的方法。在对社会生态因素的量化方面,由于不同居民对同一生活空间的评价有异,因此界定的客观指标有显失真。尤其是有关居住分离(梯度)影响城市生活空间质量差异的居民因素(如地位、权力、收入与民族等)与形成城市社会空间多重梯度因素(如犯罪率、居住密度、环境水平、公共设施、医疗水平、政府补贴与教育水平等)指标体系的建立是该综合评价理念研究的焦点之一。

      (2)城市社会—生活空间质量的感知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是用行为(地理学)方法进行操作。它具有城市居民对生活空间感知的“人本”真实性。由于行为方法对影响生活空间质量因素的提取有替代性。因此一些难以描述的社会因素可以用可量化的因素替代。如空间生活质量的差异可用人口迁移(欲望)替代,环境的适居性与区位感知的舒适性可替代(现状与需求)环境质量及其构成因素。居民生活方式的空间构成可以替代城市场所质量空间的结构。因此,以行为—感知评价体系对城市生活空间的评价,它能深刻揭示生活空间形成与分异的社会—政治原因,能够揭示构成生活空间的社会因素结构。

      由于居民日常生活(外在)行为在生活空间的经历(感知)过程,可揭示城市生活空间与不同场所的空间—时间的关系动态,及其空间质量。对这种关系规律的研究最拿手的量化手段是时间地理学(Time-Geography)[17]。该方法从创立至今,经过40余年的实践与理论上的再审视,国外地理学家认为该方法对城市生活(行为)的“区域研究与景观演化”解释最为有效,被称为“存在(主义)的日常地理学”(The Geography of existence)[18]。

      2.1.2 城市社会—生活空间质量评价单元[1,2]

      (1)城市社会区域系统评价单元。城市的社会区域体系是城市(自然—文化)生态因素复合的生活空间单元。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主体空间是一定的居住社区。社区的住宅、环境与邻里区的演变,以及对应的宏观—微观社会环境的更替,它们直接影响城市生活质量与城市生活空间质量。

      (2)城市场所系统的评价单元。城市场所是城市社会区域感知研究的空间“存在主义”区域概念。由于城市宏观环境构成的“空间”具有日常生活意义所感知的场所,它们形成的体系不断地确定城市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行为空间与界线。因此,评价城市“存在主义”区域与场所的类型、结构与模式是揭示城市社会—生活空间质量的重要方面。

      2.2 对“城市生活空间及其社区发展”内容的再探索

      国外(城市社会地理学)对生活空间的研究内容以及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经历了三个逐步深化阶段。该研究对城市(社区)生活空间及其关联的应用领域研究发端于70年代,美国城市社会地理学界一直执此领域之世界的牛耳。现在,以美国地理界为代表的学术机构将该研究内容聚焦于城市(社区)的“健康关注”空间与“社区保护”空间及其体系方面。

      第一阶段:80年代初期国外已形成了城市社会地理学的理论体系[2]。对生活空间的研究主要应用该理论体系的社会空间分异与组合原理去探讨城市生活的(环境)质量空间及其结构。为了使城市(社区)环境生活空间优化并具可持续发展还出版了有关环境、社区的行为规划专著[6]。

      第二阶段:90年代以来,对城市(社区)生活空间的研究集中在全球环境变化、经济全球化趋势以及由现代信息技术变化引发的区域、城市与社区生活空间社会福利差异、社区发展差异、居住问题等方面。而涉及的社区可持续发展研究主要应用上述原理,关注在减小社区的演替与置换周期的同时,努力保护社区文化—生活方式与其文化生态[3,7]。关注以人为本的社区购物市场的微区位(论)规律[9]。美国国家教育部门,还将此方面的知识作为大学不同层次地理教育的必须涉及的内容[8]。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