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乡关联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区域比较分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曾磊(1974-),女,河北省保定市人,博士生。主要从事农村发展与土地利用研究。E-mail:zengl@igsnrr.ac.cn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 雷军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乌鲁木齐 830011 鲁奇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通讯作者:研究员,博士生导师。E-mail:luq@igsnrr.ac.cn

原文出处:
地理研究

内容提要:

科学评价城乡关系的发展程度和发展状况是城乡一体化研究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在分析了影响城乡融合诸多因素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一套用以反映区域城乡关系发展特征及程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并用此评价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值——城乡关联度对我国31个省(直辖市)2000年城乡关系发展状态进行了静态评价,评价结果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城乡两大开放系统之间的要素流转情况和区域城乡关系发展的实际水平。文中对城乡关联度概念及其评价方法的提出是对城乡关系及其量化评价研究所做的有益尝试。


期刊代号:K9
分类名称:地理
复印期号:2003 年 0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901.8;F2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585(2002)06-0763-09

      1 引言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近50年来,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总体水平、国家发展战略以及复杂变化的国际形势影响下,国民经济的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未能步入城乡社会经济协调、一体、均衡的发展道路,而是在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中形成了城乡相对隔离、自我循环的典型“二元结构”特征,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国家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因此,变城乡社会经济各为一体、封闭式的循环发展为城乡社会经济一体化的开放式的整体循环发展,实现资源、经济、社会文化诸要素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和组合,从而提高各方面要素的利用效率,促进城乡两地整体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国家现代化目标的实现,是我国当前乃至今后长时间内的发展主题。

      城乡一体化是当前国内学术界的研究热点。目前城乡一体化研究多集中在城乡一体化概念的探讨和城乡一体规划模式上[1~4]。本文认为城乡一体化的本质属性是城乡之间资源、经济、社会诸要素的自由流动,而流量和速率取决于城乡之间的联系程度。所以对全国及不同区域城乡关系发展的状态、程度进行系统化、定量化的测度,是城乡一体化研究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只有建立一套衡量城乡关系发展程度的指标体系,才能对城乡一体化进行科学的界定,否则无法指导实际的操作。在城乡一体化研究中,本文提出了城乡关联度这一理论概念,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评价城乡关系的指标体系,进而对我国31个省(直辖市)2000年的城乡关系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这是对科学评价城乡关系所作的初步尝试,目的是为制定促进城乡关系发展的对策,提高城乡空间组织化程度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2 城乡关系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框架及思路

      2.1 城乡关系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目标及原则

      城乡关系是由城乡之间发生的社会经济联系而形成的一种地域关系,涉及自然、社会、经济等多个方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巨系统关系进行评价,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要从错综复杂的关系中提炼出具体的表现形式,也就是找出城乡关系表现的途径以及影响关系发展的主要因素。由于影响城乡关系的不仅仅是纯粹的物质空间,起关键作用的还有人类行为、社会经济、政治力量等因素。因此衡量城乡关系的发展程度、准确地反映城乡关系发展的状况,只采用一个或几个指标难以获得全面的评价信息,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指标体系[5~8]。

      城乡关系评价指标体系是由一组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并能采用量化手段进行定量化的指标因子所构成的有机整体,是一个根据城乡关系融合的终极目标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反映城乡关系发展程度和水平的指标集合。这些指标要从不同侧面反映城乡关系的发展状态;同时,由于每个指标的性质和作用不同,还需要对它们进行比较合理的分类和组合,从不同的角度相互印证。在此基础上,用城乡关联度这一综合指标形式以数学方法将城乡关系评价的多层次指标计算出来,以便于区域间的比较研究[9~11]。

      我们认为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总体目标为:全面、准确、科学地反映城乡关系发展状态并进行综合评价和判断,体现城乡融合、城乡均衡发展的发展观。指标选取的原则可以用以下几点来概括[12]:(1)全面性:指标体系作为一个整体应能较全面地反映城乡关系的主要特征和发展状况,即应从社会、经济、自然等诸方面分别设置相应指标;(2)导向性:或称目的性,所设指标要与促进城乡融合的宏观目标相统一,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3)可行性:即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应具有可测性和可比性,且计算方法不应太复杂,所需数据也应较易获得;(4)独立性:即指标之间应保持相互独立,这样可以使指标体系比较简明,且可避免重复计算;(5)简洁性:即在全面性基础上使指标体系尽可能简化,这样可使指标体系更易为人们所理解和采用;(6)层次性:即应根据评价需要,使指标体系具有更合理和更清晰的层次结构;(7)稳定性:即在一定时期内,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应保持相对稳定,这样可以比较和分析城乡关系的动态发展过程。

      2.2 城乡关系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

      城乡关系的内涵就是城乡发展的关联性和组织性。这里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法)的解题思路[13]对城乡关系进行定量的评价,将繁杂问题分解为若干组成因素,并将这些因素按性质不同分组,形成有序的递阶层次。具体分析如下:

      城乡之间客观存在着交通和通信等各种关联性基础设施,以及以这种关联实体为载体的各种要素(物资、人力、资金、技术、信息)在城与乡之间的流动,要素流转的数量、质量和速度受自然、社会、经济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要素在流动的过程中产生的联系具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空间联系,一种是功能联系。空间联系是指城乡两大系统分布于不同的地域之上,通过一定的渠道彼此交流,形成复杂的关联关系,可以看作是一种横向联系。功能联系是指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性质、能力和效应,可以看作是一种纵向联系,主要表现为产业部门之间或产业部门内部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如果从城市与乡村的对应关系出发,从城市与乡村的本质属性和城乡互补的角度来考察,按照日本学者岸根卓郎关于“自然—空间—人类系统设计”的基本思想,城市的代表性功能应该是文化性、现代性、娱乐性和多样性等。农村的代表性功能应该是自然性、空间性、情趣性和传统性等[14]。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