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城市群区域内的网络化组织

作者简介:
年福华(1974-),女,新疆乌鲁木齐人,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城市研究中心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规划与区域开发。E-mail:Nianfuhua @163.com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城市研究中心,江苏 南京 210008;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39 姚士谋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城市研究中心,江苏 南京 210008 陈振光 香港大学城市规划与环境管理研究中心,香港

原文出处:
地理科学

内容提要:

城市群区域内的网络化是城乡之间多种物质的动态流的最高表现形式,也是城市群形成发展过程中理想的城市化模式。在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的区域内,城市群内网络化组织是比较完善的,具有多种网络化模式。主要研究城市群区域内的网络化基本概念、空间结构模式、以及网络化对城市群内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重要作用。通过深层次的网络化空间组织合理性的研究,尽力表现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调节有序的经济活动与无序的指挥之间的矛盾,提高城市综合实力。


期刊代号:K9
分类名称:地理
复印期号:2003 年 02 期

字号:

      文章编号:1000-0690(2002)05-0568-06

      中图分类号:K928.5 文献标识码:A

      1 研究动态与全球化背景

      人类进入21世纪后,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下,工业化推动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数码城市的运作与城市化进程又推进到信息时代与世纪网络时代,对城市与城市群网络化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网络机制主要表现在两个重要的方面。第一,工业化、城市化存在着全球化进程,它可被广义地定义为相似的经济、文化和政治活动在全球范围内的延伸。第二,存在着全球化机制的论述,全球化这一名词已经在媒体、商界、金融界和学术界广为应用。“全球化”在学术研究 和对当代世界的流动记录中已变成了一个共同的形容词和一个普遍存在的速记符号。目前出现的全球化正是我们这个时代出现的新概念之一。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群的形成日趋完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信息网络化的建设,城市群区域内的空间网络组织走向更高的发展形式。当前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较为鲜见,未能出现较多的学派与领域。过去传统学派或经典的城市网络研究,即德国的中心地研究及其扩展研究中,以市场供求概念为基础,探讨了城市之间的中心与腹地关系和位序等方面作用,但缺乏城市群区域内人流、物流、信息流等动态分析与要素分析[1]。

      近半个世纪以来,全球间的资本流动已经显著上升,不同国家的大量文化产品已经可以在一个地方获得;而且单一民族国家也不再是影响人民政治生活和思想的唯一实体。经济、文化和政治以及国际市场正被改变,重塑和改写以建设一个更新的全球化世界和一个更高品位的全球生活质量。目前,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政治等三个元素相互交织,构成的网络化进程更加复杂[2]。

      2 网络化的基本概念

      从科学概念上进行概括,网络化是物质演化阶段的一个动态过程,主要指城市群区域内经济网络中人流、物流与信息流所依托的基础设施的生成、发育、完善甚至优化的演进过程。

      由于城市群内有城市引力场(即城市之闻相互吸引、扩散)的作用,由此产生网络化的空间结构,城市引力场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有4种,分别为吸引力(attractiveness),即对城市中心的向心力,对城市地区产生的引力与辐射力;通达性(accessibility),即城市区域内各类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及发达程度;商品交换(commercial exchange),即城乡之间、城镇之间各类物质的相互交换,形成巨大的市场;网络系统(network system),即城市要想在全球化背景下运作,必须建立与其他城市的联系,允许城市在更宽的框架里运作。因此,建构城市网络是在一个国家内形成更牢固和平衡的空间结构、增加凝聚力的基本要求。城市作为城市系统的一部分,不是按照传统理论的领土的连续性,而是建构在功能节点(中心城市)以及节点间的轴(商品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之上。

      任何一个大区域内城市网络化结构中,人员、货物、资本、技术与信息的跨国移动是世界经济的显著特征,这些自由资本、信息和技术在国家与大都市间的流动领域中,尤其以金融、电信业、计算机网络发展最快。从行业产值与影响范围分析,经济全球化三个主要推动力来源于:①全球金融系统;②全球电信网络;③全球跨国公司的服务网络。因此,网络化的概念与全球化各种经济活动、电信活动与高层次人员的往来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3]。

      网络化的概念与地理空间的概念关系最为密切,在许多地区的城镇体系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也开始应用与实验。运用地理学空间观点进行透视,有着不同类型、不同表现形式的网络化。在城镇高密集地区,网络化的类型特别复杂,表现也很突出,尤其是基础设施网络化、产业扩展网络化、企业集团网络化、市场扩散网络化等等。

      1957年,美国学者鲍德维尔(J.Boudeville)和汉森(M.Hanson)等人一起将极核的概念(Polo notion)引入地理空间并提出了“增长中心”这一空间概念。这一理论得到了后来许多地理学家与经济学家的广泛应用,从历史条件分析,是有较大的创新。我国学者陆大道在中国区域发展研究中创造性发展了这一理论,提出了“区域发展轴”和“经济增长轴线”的理论[4]。增长点、增长极、增长中心的概念已经被应用到规划分析与理论研究之中,但鲍德维尔的理论基础,当时还缺乏规划方面的实践,区域基础与理论基础还比较脆弱,当时也没有对城市与区域的互动关系做深入研究,城市群区、城市连绵区的网络概念也尚未提出来。

      运用经济学要素观点与区域发展学的网络概念进行透视,网络化都存在着4种具有区域特色的形式:

      1)城市区域网络化的发展是可供选择的区域经济空间组织的理论形式,经济学对全球化论题的异议是“全球化”经济仅仅包括一些内部经济联系密切的国家,所以不是真正的全球化经济(Storper,1992)。

      2)城市区域网络化的演进是城乡相互作用的表现形式和投入、产出的效益形式的具体表现,这种投入、产出的效益,表现出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异性。

      3)城市区域网络化的完善是推进城市化及其吸纳农村劳动力,构建新城镇的理想形式,同时反映了城市化过程中农业劳动力转为城市居民,网络化信息上表现出城市居民的就业比重的量化过程及其吸纳农村劳动力安排的新趋势。

      4)城市区域网络化的构建是对城市规模经济的集中、分散以及过密、过疏现象的协调与整合的最好形式。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地区,上海浦东地区的开发,金融贸易中心的形式,加强了上海与国内外经济联系的密度、规模与最大效益的体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