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区和流域的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静爱(1955-),女,河北省定州人,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教授。北京师范大学 资源与环境科学系,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875

原文出处: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内容提要:

政区和流域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区域,前者具有社会属性,后者具有自然属性。探讨二者的多样性,集科学、政策、管理于一体进行生态区评价,是当前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前沿课题。通过分析中国政区的流域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流域的政区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的机制,论证流域内水源区、流经区、河口区的生态服务价值,探得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及青海、内蒙古、新疆、四川和云南,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生态建设优先区域。


期刊代号:K9
分类名称:地理
复印期号:2003 年 0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9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209(2002)04-0115-07

      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季风发达的国家,降水不稳定,水土流失严重。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发展,生态和环境安全已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1][2]。把政区和自然区域的关系,同人类和自然的协调关系对应起来研究区域,是近年来正在兴起的集科学、政策、管理于一体,进行综合分析的“生态区评价”所涉及的关键问题[3][4]。本研究就中国省级政区与流域(一级和主要的二级流域)进行叠加,试图分析流域与政区的基本关系和人、水、地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从而确定政区生态服务价值的排序和中国生态环境建设和水资源安全保证的最关键区域。

      一、政区与流域的关系

      人类活动对自然过程影响的计量单元(区域)有许多,区域边界比较客观、可视、可测量的通常有流域单元、地貌单元和植被单元,这些基本自然单元可作为自然区域的典型代表。流域单元主要反映人与水资源分配、水土流失等的相互影响;地貌单元主要反映人与风沙地貌、流水地貌等的相互影响;植被单元则主要反映人与生物多样性的相互影响。这三种基本单元中,相对稳定和客观的、过渡区可忽略的、又相对易于管理的区域边界是流域界线,而且流域通过河流作用,实现地质循环、水循环、生物成土循环的耦合[5],是探讨区域可持续发展最理想的自然区,因此,本文选择流域作为基本自然单元。自然过程对人类活动影响的计量单元(区域)也有许多,最为基本的是政区,此外还有农业土地利用区域、可更新资源区域、灾害高风险区域等。政区界线是国家法定界线,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政区关系到国家行政管理、领土主权、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并与人类生活、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息息相关。因此,本文选择政区作为基本社会单元。

      中国政区和流域都有各自的等级体系和空间尺度,前者有“自然村”—“乡”—“县”—“地区”—“省(市、区)”的管理体系,后者有“小流域”至“大流域”(如七大江河)的各等级体系。从省级政区看,与之相对应的流域为大河的二级流域。本文选择了32个省级行政区(香港和澳门因面积太小未含在内)和17个一级流域内的75个二级流域(注:水系流域图,《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地图集》,中华书局,1965.)(注:水系图,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提供《中国自然灾害数字地图》,2000.)(含部分流域片),在1:400万比例尺地图上进行空间叠加,叠加单元边界存在的模式有四种:边界完全重叠、边界大体重合、边界远离或交叉、河流为界,其中只有台湾省和海南省两个岛屿省份为完全重叠。陆地各省区的区域局部边界重合总长度占省区界线总长度的比例为58%。叠加单元边界远离又有三种基本匹配关系:省区—流域源区、省区—流域流经区和省区—流域河口区,它们决定了省区生态安全和环境安全的重要性程度,以及省区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图1给出一个流域与多个政区的关系,A区处于流域的源区和上游,它的生态环境好坏直接影响全流域的生态安全;C区处于流域的下游和河口,它的洪涝灾害程度和水质污染直接受中上游的生态环境和污染排放的影响;B区处于流域的中游,兼有A区和C区的双重影响。因此,政区与流域的匹配关系是生态区重要性和生态安全性判别的主要标志[6],也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问题。

      

      图1 政区—流域叠加边界远离或交叉

      二、政区和流域的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

      1.流域的政区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

      流域的政区多样性是针对我国一级河流流域内省级(包括直辖市和自治区)政区的多少来确定的,又称其为“流域内的省区多样性”。

      “流域内的省区多样性”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理解。

      第一,当流域固定,流域水资源总量就可确定,流域内所涉及的政区多少,则是影响流域水资源合理分配的关键因素,亦是流域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关键性指标。第二,省区在流域中所处的区位,直接决定其对流域水文要素特征和水资源量分配数量的大小;若一个流域内省区数一样,则主要看这些省区处在流域的哪个地段,即是源区,还是上游、中游、下游或河口区。处在不同段的省区对流域水文要素的影响是完全不一样的。如处在河源区的省区,主要决定流域的产水量,而处在河口区的省区,则主要决定流域的汇水量和水质。第三,若流域内省区数量及其位置都相似,则影响流域水文要素和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因素,主要取决于省区的社会和经济水平,也就是人口数量和城市化水平、国内生产总值和产业结构等。第四,若流域内省区数、位置、社会经济水平都相似,则影响流域水文要素和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因素,就只取决于流域内生态用水、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的比例。这就是说,流域总水量不变的情况下,流域内各省区生产和生活用水的增加,就意味着生态用水减少,进而导致水环境容量变小,从而在同等的污染排放量情况下,相对加重了环境污染,并导致生态系统退化;实际上不仅是由于水环境容量的变小,使流域水环境污染加重,而且常常是由于生产和生活用水的增加,伴之而来的是水污染排放量的增加,使流域水环境质量大大下降。第五,我国东部七大江河流域覆盖了中国大半壁江山,这些地区是我国经济发达和人口密集的区域,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量总体不能满足区域的需求;又由于这些地区处于河流的中下游,从上中游汇集而来的河水,程度不同地受到污染,从而导致水质性缺水。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流域内的省区多样性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流域的水文要素和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正因为如此,协调流域内省区之间的用水比例,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就成为当务之急。因此,建立流域“水环境——水工程——水资本”[7]的系统管理体系,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流域水资源管理的体制,进而建立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流域水银行”运行体系,将大大有利于改善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对水资源供给的保障能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