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动态规划管理系统

作者简介:
张侠(1973~ ),女,河北省香河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资源与环境。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江苏 南京 210093 王嘉陵 彭补拙 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江苏 南京 210093

原文出处: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内容提要:

城市边缘区是城市中最活跃、变化最为迅速的地区,是城市研究的重点地区之一。在分析了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结构特征以及土地利用结构的形成机制的基础上,设计了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动态规划管理系统,包括动态监测子系统、预警子系统和决策子系统三部分。系统的建立围绕边缘区土地的增值特点和土地利用动态更替规律,通过对边缘区土地质量和地价的动态评价,模拟边缘区土地利用的动态更替趋势,在此基础上,从生态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方面对边缘区已有的土地利用规划进行分析和调整,并据此提出管理措施。作为一个循环反馈的运行机制,系统充分利用经济杠杆作为调节的终结,以保证规划的合理调整和实施可能,从而促进边缘区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


期刊代号:K9
分类名称:地理
复印期号:2003 年 01 期

字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227(2002)04-0332-06

      城市边缘区是城市环境空间和农村环境空间过渡地带,是城市外延的发展用地区,更是城市中最活跃、变化最为迅速的地区。城市边缘区的研究起于二战后由城市内部压力和种种问题所引起的发达国家的郊区化现象。在我国,城市的发展尚未出现发达国家的大规模郊区化现象,但是由于工业、就业岗位、服务设施的城市集聚,城市对周围地区的吸引力有增无减,城市边缘区也成为我国大中城市扩展蔓延的“热点”。因此,城市边缘区的研究也日益成为我国城市建设的一项迫切任务。

      对于我国城市边缘区而言,当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土地利用的有效管理和控制问题。纵观国内外边缘区的研究进展,涉及内容多以对城市边缘区的各种特征描述为主[1~5],然而究竟如何具体地利用这些特征来控制边缘区的发展,实现边缘区各方面结构的优化,从而引导其实现城市发展总体目标的研究,至今还很少有人问津。鉴于此,本文就如何实现边缘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动态规划管理方法作理论上的初步探讨。

      1 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结构

      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结构即为边缘区各类用地之间相互依存、结合和转化的关系,它包括各类用地间数量上的结构、时间上的结构以及它们在地域上的结合所形成的空间布局结构。

      1.1 土地利用结构特征

      1.1.1 土地利用类型结构的特征 由于边缘区土地利用的不断转变和冲突,该区域的用地结构变化较快。作为城乡过渡带,其用地结构实质上是乡村土地利用的基础上城市型用地不断渗入所形成的特有结构,因而兼具城乡土地利用的特点,另外,闲置土地作为边缘区特征产物常出现,边缘区土地类型多种多样、复杂纷乱,与各城市工业结构、城市发展阶段等因素有密切关系,对我国部分城市边缘区用地统计资料的初步分析表明,我国城市边缘区类型主要为工业指向性。

      1.1.2 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和形态特征 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对城市空间结构具有很大的继承性,这突出表现在边缘区土地利用空间形态上作相似扩展的倾向,而功能分区则往往沿袭已有城市功能分区的特点,但城市边缘区亦有其本身的特点,即各类农业用地与城市用地在边缘区空间上的结合,在空间分布上随着距离的增加,城市型用地减少,农业型用地增多,高度集约的农业与相对疏散的城市型用地犬牙交错。大多数边缘区的空间分布呈同心圆模式,圆心往往围绕主要道路交叉点和主要干道两侧而形成。

      1.2 土地利用结构的形成机制

      1.2.1 土地利用动态更替规律的理论解释 空间扩散理论认为,扩散发生时由于一项创新能够产生出更高的价值、效率和功能,从而在创新者与其周围的地理空间中产生“位势差”,为了消除这种差异,一种平衡力量则促使创新活动向外传播和扩散。从城市系统的空间分异和演化的角度看,城市化是一种以城市为中心的扩散过程,特别是城市空间的形成和演化,正是城市核心的创新活动扩散的结果,而城市边缘区则是这种扩散所形成的特殊区域,它体现了一种“年轮效应”和“非均衡推进过程”[3]。

      区位理论也为分析城市边缘区用地分布规律提供了依据。根据区位论,不同用地类型的付租能力不同,在完全竞争状态下,占用城市中各圈层的用地类型就是在该圈层中付租能力最高的一种。对于同一地块而言,其自然、经济、社会特性的改变,区位条件也随之改观,当原有的土地利用方式不能再承受该地的地租水平时,就会被另一种高付租能力的土地利用方式所代替。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边缘区的自然、经济、交通运输状况不断改善,区位条件逐渐由劣势向优势转化,土地的地租、地价水平随之上升,通过各自利益的相互比较和竞争,高付租能力的城市用地就逐渐排挤了低付租能力的农业用地,而这种土地利用的替代往往最先发生在中、微观区位条件更好的地点,即发生在交通要道的交汇处或两侧。

      1.2.2 土地利用结构的形成机制 城市边缘区作为城乡大系统中的一部分,其土地利用结构的形成、演变必然涉及整个系统中的众多因素,主要包括[1~3]:(1)经济因素。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城市边缘区结构演化的最根本的决定因素;(2)交通区位因素。边缘区土地利用空间结构是交通发展最敏感的体现;(3)技术因素。技术的发展是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及其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4)自然因素;(5)土地市场;(6)政策和规划因素。

      2 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动态规划管理系统建立的目的和原则

      2.1 土地利用动态规划管理系统建立的目的

      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包括土地利用规划的制定和实施管理的全过程,因为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往往会与变化了的实际情况发生矛盾,而失去对实践的指导意义,涉及城市边缘区的规划更是存在这种问题。传统的静态封闭式的规划管理过程不但无法成为边缘区发展的指导力量,反而造成大量人力、物力的浪费,因而我们试图建立一种动态规划管理系统,目的在于针对实际情况的变化趋势,及时调整规划以及规划实施的管理措施,实现规划的连续性,使规划真正起到对实际的驾驭作用、控制作用,使城市边缘区的土地利用结构能满足各方面的空间需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