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1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2X(2003)01-0059-02 一、前言 徐福在日本各地的遗迹有50余处,口碑传说有30多种,古书记载有40多项。这在日本古今人物中,别无他人。韩国济州岛正房瀑布有“徐市过此”的遗迹,是说徐福船队途中经过此地,没有在这里停留,而是又继续向东方航行,最后“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因此,徐福最终到达的地方就可能是日本列岛了。 二、徐福是山东齐人 《盐铁论》卷六《散不足》篇说:“及秦始皇帝览怪迂,信吉祥,使卢生、求羡门高、徐市等入海求不死之药。当此之时,燕齐之士释锄争言神仙,方士于是趋咸阳者以千数。言仙人食金饮珠,然后寿与天地相保。于是数巡狩五岳滨海之馆,以求神仙蓬莱之属,数幸之郡县,富人以资佐,贫者筑道旁,其后小者七逃,大者藏匿。吏捕索掣顿,不以道理。各官之旁,庐舍丘落,无生苗立树,百姓离心怨思者十有半。”这是说方士的出身,多为燕国、齐国人。这些方士都跑到咸阳去,围在秦始皇的身边,大谈海上蓬莱、方丈、瀛州三神山和不死之药。这样,秦始皇在出巡之前,或许就已经有了些海上三神山的预备知识。徐福可能是齐地出身的最杰出的方士,也很可能到过咸阳。或者是他随着秦始皇一起出巡,到了琅琊,才上书说服了秦始皇派他出海求神药,而不是秦始皇到了琅琊之后,受到徐福的鼓吹,才派他入海的。 《封禅书》说:“燕齐海上之方士”;《汉书·郊祀志》中也说:“三神山,传说在渤海中”。这些记载,都是说三神山是渤海湾中的一些岛屿,不是在山东半岛南部,而是在山东半岛北部和东北的渤海湾中。 由此推断,徐福可能是山东半岛北部临海齐人。 三、徐福船队是武装农工船队 齐人徐福在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向秦始皇要求“善射”、“连弩”同行,并得到了秦始皇的同意,把船队武装了起来,有了战斗的武器。我认为这些武器有弓、弩、剑、椎、斧、钟、矛、戈、匕首、枪、戟、钺等。这些兵器都是春秋战国时最流行的兵器。这些兵器中,虽然有的是铜制的,但大部分是铁制的。 铁器在战国时代已非常盛行,《孟子》、《荀子》、《战国策》、《韩非子》、《墨子》等书中都有关于铁器的记载。《山海经》中说:“出铁之山,三千六百九十”。战国时期,以铁致富的商人非常多。《史记·货殖传》中也有很多记载。《汉书·食货志》载,商鞅为秦变法时,盐铁之利已二十倍于古。战国时代铁器更为惊人,欧冶子铸剑技术为后世所熟知。他会为越王铸“谌户、巨僻、胜邪、鱼肠、纯钩”,后来又与干将为楚王作三剑,曰:“龟方阿、工布(或作市)”,皆为后世相传的宝剑。 《汉书·货殖传》中记载,邯郸郭纵以铸铁成业;赵人蜀卓氏,用铁治富,富至仆人八百人,田地射猎之乐,拟于人君;梁人宛孔氏,以铁冶为业,秦灭魏,迁孔氏南阳,大鼓铸,规坡田,连车椅,游诸侯,因通贾之利,有游闲公子之名,然其赢得过当,愈于织啬,家富至千金,故南阳之贾,尽法孔氏之雍容;鲁人丙氏尤甚,以冶铁起富至巨万,邹鲁以其故,多去文学而趋利;程郑,山东迁虏也,亦冶铁,富埒卓氏,俱居临邛。 由此可知山东地方冶铁业的兴盛。《管子》海王篇、地数篇载,管仲相桓公时,已有“盐铁之征”。以上都说明秦秋战国时,齐国是铁的产地。 《汉书·地理志》记载,东莱郡的东牟县和胶东国的郁铁县,都置有铁官。胶东出土的铁椎,现藏于烟台博物馆。1978年在莱西县岱野西汉木槨墓里挖出铜剑一把,刀一件,削一件,这些兵器全都是烤蓝处理,锈迹很少,淬火度很强,锋刃犀利,证明当时在胶东地区铁器制造的冶炼、锻打、淬火技术已经达到较高水平(见《文物》1980年第12期)。毫无疑问,这些先进的炼铁制铁技术,已由徐福所率领的百工带到了日本。[1]当然其他铁制的农工具也传到了日本。 总之,徐福船队是武装的农工船队。 四、徐福在日本的传承和信仰 徐福船队是否到达了日本,这是徐福东渡问题研究的焦点。我认为徐福船队是沿朝鲜半岛西海岸,绕济州岛南端,最后到达日本北九州西部一带的。因为徐福到达北九州的时间和日本弥生文化产生的时间是一致的。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中说:“秦始皇大说。遣振男女三千人,资之五谷种种百工而行。徐福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所为“五谷”、“百工”即是各种粮食的种子和各行各业的技术工人。他们都携带着当时先进的铁制兵器和农具。这一庞大的农工船队到达北九州后,给日本原住民绝对的刺激和影响,促成了弥生文化的生成。我们知道弥生文化是指稻耕文化和金属工具的使用。 现在的北九州佐贺平野是日本的稻作发祥之地。相传稻作为徐福所传授,每年的正月十五,当地农工以“御粥”为供品,祭奠徐福。徐福在佐贺的遗迹有20余处,如诸富町搦东的徐福上陆地、坐石、浮杯,佐贺市的金立神社、云上寺、三千坊等等。其他如和歌山县新宫市也有徐福登陆地。还有“秦徐福之墓”。山梨县富士吉田市有“徐福祀”。 这些古迹未必就是徐福本人留下的,其中也有徐福船队成员在各地所留下的足迹。 日本各地除徐福的传说之外,徐福信仰,即把徐福神化的信仰也值得我们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