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美国对东亚和东南亚政策的调整

作 者:

作者简介:
内蒙古民族大学 政法与历史学院,内蒙古 通辽 028043/吉林大学 文学院历史 系,吉林 长春 130012 姜桂石(1939-),男,吉林榆树人,内蒙古民族大学政法与历史学院教授,从事国际关 系史与现代史的教学与研究。/刘会清(1971-),男,内蒙古通辽人,吉林大学文学院历 史系研究生。

原文出处: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20世纪50年代是美国对外政策调整的关键时期,美国人的视野开始从欧洲向东方转移 ,美国在确保欧洲的利益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开始关注亚洲,进而提出欧亚并重的对外 战略。美国50年代对东亚、东南亚的外交政策调整对美国60、70年代的外交政策的制订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其所谓的“全球战略”这一原则,其影响一直持续到90年代 。本文力图阐明美国50年代对东亚和东南亚的政策及其演变过程,主要是想说明当今美 国对华政策摇摆不定的历史渊源,以及现在美国处理全球事物的原则和目的。


期刊代号:K5
分类名称:世界史
复印期号:2003 年 07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215(2003)02-0001-04

      对外政策是指一个国家用来管理它同其边界以外的世界,特别是与其他国家的关系的 原则和实践。只要弄清这些“原则和实践”就可以把握住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随着全 球化时代的来临,对于任何国家来说,内政与外交变得越来越密不可分。西奥多·洛伊 认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制定与美国政体中的三种不同的附属体系休戚相关:一种是多元式 的附属体系,处理那些目的在于调节资源使用的政策;一种是寡头式的附属体系,处理 那些目的在于重新分配现有资源的政策;一种是分沾式的(或分散的)附属体系,处理那 些企图分配新资源的政策。[1]基辛格博士也指出,要了解美国的对外政策必须要立足 于美国国内的政治、经济制度、历史传统及社会价值的影响。如果研究一个国家在某一 时期对某一地区的外交政策,最可取的方法应该是:一方面要研究这个国家的国内状况 ;另一方面要了解这个地区对这个国家的利益有何影响。美国在50年代制定的对东亚和 东南亚的外交政策恰恰体现了这一原则。

      二战后美国经济的繁荣,是建立在140多亿美元的出口贸易额之上的。争夺中间地带和 世界市场,是美国制定一切政策的核心。所以从杜鲁门政府对不发达地区的“第四点计 划”到艾森豪威尔的在“全球扩张”政策指导下的对亚非拉美的更多关注,体现了美国 外交政策的一个突出变化,即:注意加强以欧洲为战略重点的同时,在亚非拉美地区镇 压民族解放运动,阻止苏联扩张势力,进一步排斥英法的势力,由美国填补真空。虽然 美国的对外政策稍有变化,但是从根本上而言都是杜鲁门“冷战”政策的延续和发展, 只不过在表现形式上显得比较成熟。

      一、50年代美国制定的对东亚和东南亚的外交政策

      (一)美国对东亚政策的调整 二战改变了美国对世界的认识,美国开始从传统的“孤 立主义”政策向所谓的“国际主义”政策过渡。为了保证美国国土不在受到外来势力的 直接打击,罗斯福总统为了给美国人缔造一个持久的和平局面,在二战爆发后他提出了 “全球战略”方案,二战后期,他亲手缔造了“雅尔塔体系”,它集中体现了世界人民 要求和平、发展的愿望,也体现了以和平、合作为基础的国际关系新格局的特点。由于 罗斯福总统的去世,他提出的“全球战略”只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美苏领导人对这 种“二分天下”的局面尽管有分歧,但是总体上对此体系还是满意的,这是因为双方都 从中得到了好处,所以战后美苏两国就裁军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磋商,虽然斯大林对美 国的裁军不满,但是美苏双方都采取克制的态度。

      按照美国总统罗斯福对战后国际格局的设想,二战后期建立起来的以大国合作为基础 的雅尔塔体系,这种“全球战略”的制定对美国无疑是非常有利的,这也与美国的综合 国力相辅相成。美国的实力在二战中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超级大国 ,所以美国在制定对外政策时往往基于以下两个基本思想:一是超级大国心态,以世界 领导自居,即我国通常所说的“霸权主义”;一是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2]战后初期 ,美国外交政策的中心依然是欧洲,由于传统意义上的“欧洲”在战争中已经变的支离 破碎,特别是人民民主政权在东欧的出现,欧洲面临着被全盘“赤化”的危险,所以战 后初期美国把与苏联争夺欧洲,尤其是西欧,作为自己对外战略的中心点。美苏双方都 认为欧洲是国际政治舞台的中心,只有控制了欧洲才能进而控制整个世界,双方的分歧 主要是围绕欧洲问题展开。战后初期美国的“全球战略”也是以欧洲为中心的,在政治 上,美国提出遏制苏联的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美国提出了旨在复兴西欧的马歇尔计 划;在军事上,又积极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但是不能说美国是忽视亚洲的,美国主 要是遏制共产主义力量在亚洲的扩展。为此战后初期美国先是力图通过扶植蒋介石亲美 政权来确保自己在东亚的优势地位,随着蒋介石的失败,又把战略重点从扶蒋转移到扶 植日本。因此,战后初期美国对东亚政策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从“扶蒋”政策到“扶日 ”政策的转变。无论是罗斯福总统还是上台初期的杜鲁门,他们对战后初期的中国是非 常重视的。这种重视一方面来自与战时的军事合作,对付共同的敌人——“日本法西斯 ”;另一方面出于全球战略的考虑,美国力图把中国变成“遏制”苏联的“东方桥头堡 ”,所以竭尽所能帮助当时的国民党政府,给予大国地位、废除不平等条约和治外法权 等等。随着蒋介石退守台湾,美国也在积极寻找自己新的代理人——日本。为了避免在 东亚与苏联发生直接冲突,集中力量维护自己在欧洲的利益和扶植日本,美国提出了“ 艾奇逊防线”,声称台湾、朝鲜都不在美国的安全线之内。但是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 东亚地区的局势发生了激烈变化。

      对朝鲜战争的评价,随着苏联解密档案材料的陆续公布,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认识。 但毋庸质疑,南北朝鲜之间的战争是朝鲜的内政问题,美国打着“联合国”的幌子对朝 鲜用兵,直接威胁到中国的国家利益,这必然会使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并给美国 以沉重打击。随着战争局势的发展,特别是由于美军遭受重创,美国对华态度也越来越 明朗,中美之间的敌对开始加剧,[3]同时,这也使新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更加恶劣。 朝鲜战争对东亚局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