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冲击下的德意志帝国对外贸易及其政策

作 者:

作者简介:
华中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邢来顺(1963—),男,安徽当涂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历史学博士, 从事德国史、欧洲史研究。

原文出处:
史学月刊

内容提要:

德意志帝国时期,工业逐步确立起在德国经济中的主导地位。由于工业化的冲击,德 意志帝国时期的对外贸易量和外贸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德国逐渐成为外向型经济国 家。与此同时,德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也出现了因时而进的调整。


期刊代号:K5
分类名称:世界史
复印期号:2003 年 07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51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83-0214(2003)04-0077-05

      工业化进程必然会对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及其政策产生重大影响。德意志帝国时期, 受第二次工业革命背景下高速工业化浪潮的冲击,工业逐步确立起在德国经济结构中的 主体地位。行业就业人数、各经济部门的价值创造以及资本投入重心的转移等数据都无 不清楚地说明这样一个事实:德国已经从一个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化国家。

      首先,从行业就业人数看,1871年,德国农业领域的就业人口为854.1万人,而工业、 手工业和采矿业等行业的就业人数仅为501.7万人。到1913年时,农业就业人数为1070.1万人,工业、手工业就业人数则猛增至1172万人,双方位置发生逆转。从德国的总体 就业结构比重看,1867—1871年,农业领域在就业总人口中的比重高达50.9%,工业、 手工业和采矿等领域仅占27.6%,商业、交通等领域占7.2%;到1910—1913年时,相应 比重则分别改变为35.1%、37.9%和14.6%。[1](p205.35)由此可见,到第一次世界大战 前夕,德国工业领域中的就业人数已经超过农业领域中的就业人数,成为主导性就业群 体。

      其次,各经济领域的价值创造比重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1870年,德国农业领域的价 值创造为57.38亿马克,工业、手工业和采矿等行业的价值创造仅为39.97亿马克,商业 、交通等领域的价值创造为13.62亿马克。到1913年,以上三大部门的价值创造分别上 升到112.7亿马克、218.05亿马克和75.61亿马克。同期农业生产部门在社会生产总额中 所占比重由原来的约40%下降到23.4%,工业、手工业和采矿等部门在社会生产总额中所 占的比重则由28%上升到了45%以上,商业和交通等部门在社会生产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也 有明显的增长。[1](p454-455)

      因此,到1913年时,以工业经济为主体的非农业经济已经在德国国民经济中占据了支 配性地位。德国实现了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型。经济的转型则使德国的对外贸易及其 政策也发生了变化。

      据笔者所知,到目前为止,以德国史学界为代表的国外史学界对于德意志帝国时期对 外贸易问题已经有所涉及,如瓦尔特斯豪森和施托普勒等所著的德国经济史著作中都有 相关内容,亨德森等学者的相关著述中也谈到了对德国的对外贸易政策,然而,关于工 业化与德意志帝国对外贸易及其政策变化之间的关系问题,并无专门论述。我国史学界 的相关研究则仍处于空白状态。

      一 德国外向型经济的形成

      高速工业化带来的高速经济增长以及国民经济结构从农业形态向工业主导形态的转变 ,促使德意志帝国时期的对外贸易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德国逐渐转变为外向型经济国家 。德国对外贸易的这种变化在某种意义上可看做德国“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重要 标志。[2](p275)

      德意志帝国时期对外贸易发展的最明显特征是对外贸易量的大幅度增长。据统计,188 0-1913年的30多年间,德国对外贸易总额由57亿多马克增加到了208亿多马克,增加幅 度达265%。其中,出口增长速度整体上高于社会生产增长。1900年以后,这一趋势更为 明显。有关统计表明,1903年德国社会生产增长5.2%,出口增长7.0%;1910年社会生产 增长为3.6%,出口增长却高达12.7%。[3](p236)

      1880-1913年间德国进出口状况(单位:百万马克)[1](p520-524)

       年代 1880 1890

      19001910

      1913

       出口 2923.0 3335.1 4611.2 7474.7 10097.5

       进口 2813.7 4162.4 5768.6 8926.9 10750.9

       总计 5736.7 7497.5 10379.8 16401.620848.4

      对外贸易的迅速增长使德国成为世界性进出口贸易大国。1870年,德国已经成为世界 第三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19世纪80年代以后,德国和美国作为后起的工业化国家 又在世界出口贸易中超过法国,成为紧随英国之后的出口大国。

      1910年英、德、美三国进出口贸易状况(单位:百万马克)[4](p283)

       国别 进口 出口

       英国 11723 8784

       德国 8934 7475

       美国 6396 7182

      在对外贸易量迅速增长的同时,德意志帝国时期对外贸易结构也发生巨大改变。这种 变化在整体上表现为:出口商品中原料、粮食等产品比例下降,成品、半成品比重上升 ;进口则相反,原料、粮食等比重大增,而工业制成品等的比重却大幅度减少。具体来 说,1871年德国出口商品中成品和半成品占51%,原料占25%,食品占24%。到1910年时 ,成品和半成品的比重已经上升到出口商品的74%,原料和食品则分别下降为16%和10% 。在进口货物中,情况完全相反。1870年,成品和半成品占德国进口商品的34%,到191 0年时,这一比例下降到了24%。同一时期的原料在进口中所占的比重在45%和48.5%之间 波动,而食品在进口中所占份额却由13.9%上升到了26.7%,几乎翻了一番。[5](p73)特 别需要强调的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国已成为世界市场上最大的金属、机械、 化学、电气等产品的输出国。例如,在1880-1913年间,德国的机器、动力运输工具和 电气产品类的出口就由4450万马克增至102470万马克,增长高达22倍以上。[1](p520) 这种出口商品结构表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国已经成为以加工和制造为主的工 业主导型经济强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