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史学界黑奴制研究的主要流派与观点

作 者:
陈其 

作者简介: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

原文出处:
历史教学问题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K5
分类名称:世界史
复印期号:2003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美国的黑人奴隶制与美国的自由主义、共和主义和民主思想存在着无法解释的巨大矛 盾。而且,由于美国史学界经常受到时代思潮、学术发展、种族关系、舆论环境、个人 价值取向和其它诸多因素的影响,美国的黑人奴隶制研究长期处于流派纷呈、莫衷一是 的状态之中。

      一、“萨姆保”(注:Sambo“黑仔”,传统上美国对黑人男子及其行为特征 的代名词。)——种族特性还是环境产物?

      20世纪初,当时南方史学家菲利普(Ultrich B.Philips)著的《美国黑人奴隶制》(191 8)和《旧南方的生活和劳工》(Life and Labor in the Old South(1929)是南方种族主 义观点的经典表述。他认为,奴隶制是一种父家长温情主义的(paternalistic)、非盈 利的、保持白人至上的制度。(注:帕里什(Peter Parish),《奴隶制:历史和历史学 家》(Slavery:History and Historians)(Harper & Row,New York,1989),第6页。)奴 隶主是和善的,他们追求的不是利润,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他认为,“萨姆保”是黑人 的种族特性,特征是“天生顺从”、“漫不经心”、“憨直”、“逢迎讨好”、“善于 模仿”、“偷奸耍滑”和“自得其乐”。他们很少造反,即使偶有反抗,也不过是孩子 气的种族懒散和装病推脱,或是管束不严时表现出的犯罪倾向。他声称,奴隶制种植园 是把黑人从非洲野蛮制度下解放出来,使他们日后得以享受文明生活的预备学校。

      二战后10年间,美国史学家在种族问题上再次取得相对的一致。如果说一战前美国的 专业历史形成时,在这个问题上的一致是建立在伪科学的种族主义基础之上,那么二战 后的一致则以科学的反种族主义的客观真理为后盾。形成原因是:第一,从某种意义上 说,二战是一场讨伐种族主义的战争。第二,新一代史学家在史学界开始产生影响。早 在30年代,这些人的反种族主义思想就已基本形成。

      因此,自40年代后半期起至50年代,“黑人是残酷的奴隶制的受害者”之说占了上风 。持此观点的历史学家借用其它社会科学学科的概念和方法重塑美国黑人奴隶史,着重 探讨的问题有:美国种植园奴隶制残酷到何种程度?经济上它是否盈利,其性质是父家 长温情主义的还是资本主义的?它对奴隶自身的发展、非洲习俗的延续、奴隶的团体意 识、日常家庭生活和价值观念有何影响?

      新一代史学家首先对菲利普的观点进行了全面批判,突出美国种植园奴隶制的残酷性 和它对黑人造成的伤害,“受害说”(victimization)一时成为最流行的观点。“萨姆 保”被解释为受奴隶制摧残的、心理变态的和精神不健全的人。斯坦普(Kenneth B.

      Stampp)所著《独特的制度》(The Peculiar Institution)(1955)是系统地批判菲利普 的主要著作。作者认为,美国种植园奴隶制是野蛮的、压迫性的控制和剥削制度,奴隶 是盈利的奴隶制经济制度的受害者。他们被迫长时间的工作,衣食匮乏,医疗条件差, 工作效率低。虽然有物质刺激,但只是奴隶主控制奴隶的一种手段。这个控制系统包括 严酷的纪律和以奴隶主的皮鞭为象征的奴隶主权力。种植园决不是所谓的“预备学校” ,而是建立在囚犯劳动基础上的工厂。斯坦普强调了奴隶的反抗性,因为绝大部分奴隶 谦卑的外表只是欺骗主人的伪装。他们进行了经常和有效的反抗,方式包括毁坏工具、 逃跑、装病缺勤、造反,等等。他以“无关种族说”(race blind)代替了菲利普的“种 族决定说”,并且大胆宣称,奴隶是正常人,从内心世界来讲,黑人只是长着黑皮肤的 白人。

      埃尔金斯(Stanley M.Elkins)的《奴隶制:美国制度和知识生活中的一个问题》(

      Slavery:A Problem in American Institutional and Intellectual Life)(1959)也拒 绝了奴隶种植园的慈善说,认为它是一种封闭性的压迫制度,与拉丁美洲各国的奴隶制 比较,它最为残酷,压迫性最强。他指出,奴隶主的“绝对权力”对奴隶意味着“绝对 依赖”,这种依赖不是用来促进儿童的正常成长,而旨在永远保持奴隶的“童心”。同 时他批评了斯坦普的观点,认为黑人不可能是白人,因为两者的经历截然不同。运用心 理分析方法,他得出结论说,纳粹集中营制造出婴儿化的恭顺的犹太人,奴隶种植园则 铸就了婴儿化和温顺的黑人,形成了“萨姆保”的人格特征。如“撒谎”、“偷窃”、 “逃工”、“装傻充愣”、“孩子气”、“顺从但不负责”;“忠诚然而懒惰”;“谦 卑但是虚伪”。在奴隶制下,奴隶的非洲文化、家庭生活和任何可以抵制奴隶主权力的 机构都被铲除了。奴隶从奴隶制这面镜子中看到的只是自己被扭曲的形象。他们不但把 反抗的传统传给自己的后代,也留下了破碎的家庭、受损的精神和变态的文化。埃尔金 斯的主要贡献是提出黑人奴隶的行为特征不是“种族劣根性”的表现,而是环境造成的 心理伤害的结果。他的理论转移了研究焦点,使奴隶的“受损心态”(victimized mentality)成为日后争论的主要问题之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