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的分期与国际体系的演变

作 者:

作者简介:
[英]Barry Buzan(巴瑞·博赞) 伦敦经济学院 国际关系,英国 伦敦 巴瑞·博赞(Barry Buzan),男,不列颠科学院院士,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会员,英国 伦敦经济学院国际关系教授,系主任;丹麦哥本哈根和平研究所项目主任。

原文出处:
史学集刊

内容提要:

本文在介绍、分析和批判西方学术界世界历史权威分期法的同时,从国际体系演变的 角度,提出了人类从60,000年前分散的采猎群到今天全球经济政治高度一体化的新的 历史分期法。作者以一种全新博大的历史观对西方历史学和国际关系学两大领域的主流 理论提出了挑战。本文摘译自作者《世界史中的国际体系:国际关系研究的再构建》一 书。作者认为正是由于历史研究的匮乏,致使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陷于只能孤芳自赏 的境地。而只有融理论研究于历史探讨,建立一个超越现有诸种框架之上的新时空观, 国际关系研究才能走出误区,真正对社会现实和其他学科产生影响。


期刊代号:K5
分类名称:世界史
复印期号:2003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K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59-8095(2003)01-0001-09

      在这一部分,我们在给出其他分期的情况下,重新审视我们的框架所产生的世界历史 分期。这样做有四个目的:

      ·阐明我们认为国际体系的方法应该如何去影响历史分期的思考;

      ·提高历史分期对国际关系学重要性的意识,并强调受威斯特伐利亚模式束缚的理论 在思考国际体系变化上的局限;

      ·在某些地方向传统的历史分期观点提出挑战,同时又在某些地方予以证实;

      ·尝试用一种综合、全面的方法,把世界史如何分期的思考主线汇合在一起。

      如前所述,我们对世界历史的分界点不同于那些主流历史学的分界点。我们给世界史 设定了三个转折点。一个是大约公元前60,000—40,000年前国际体系的出现;一个是 大约公元前3500年第一个国际体系成型之时;最后一个转折点是公元1500年左右,现代 全球国际体系最早成型之时。我们与历史学家在第一个转折点上的差别,显而易见地反 映出这样的事实,即他们在动笔之前就被他们处理时间的方法给困扰住了。他们把这些 时间留给了考古学家。我们同意主流历史学关于公元前3500年代表一个主要的转折点的 观点,并且有新的理由阐释其原因。我们也同意在古代和现代世界之间需要确立一个区 分,尽管我们不同意中世纪本身是两者之间的一个世界性历史时代。我们认为,中世纪 基本上是一个居于第二层次重要地位的地方性问题,世界古代史与现代史之间的分界是 直接的,只是在欧洲史上存在着中世纪这一古代与现代的过渡期。我们将世界古代与现 代的分界设置在公元1500年左右。关于这一分界的本质和适当的位置,下面将进行深入 的探讨。

      在对世界历史进行分期的问题上有两点强烈的共识。首先,伴随着城邦、诸文明和国 际体系的兴起,所有重大的转换都发生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将这一年代确认为世界史 上明确无误的首要转折点,有诸多颇具说服力的原因,而且在这个年代上取得了高度广 泛的一致。第二,一种通常被称作“现代性”(‘modernity’)的事物的兴起,构成了 一个像公元前3500年所发生的对世界历史同样重要的事件。也许因为它在时间上离我们 更近,也许因为与此相联系的历史证据过于丰富多彩,现在人们依然在以下两个问题上 存有争议,即确认这一转换的要素是什么,以及转换发生的时间。所有其他有关转折点 分期的争论都没有这两点重要。因此,我们将围绕这两点展开如下讨论:

      ——史前史上第二层次重要的转折点

      ——理解公元前3500年的转换点

      ——古代和古典时期第二层次重要的转折点

      ——古代、古典和现代时代分界线的争论

      ——现代时代第二层次重要的转折点

      ——第三个重要转折点问题

      从那里开始?史前史的转折点

      在我们可以确定任何一个转折点之前,有必要建立一个起始点。人所共知,移动的和 平等的采猎群(hunter gatherer bands)的存在可以回溯到人类历史的开端;同样人人 皆知的是,现代人类最早是100,000年前在非洲出现的。然而,关于现代人类是否起源 于非洲,并在此后用了8万年的时间移居到世界其他地区,或者现代人类是否从欧亚大 陆不同区域人类的较早形式演化而来,存有激烈的争论。但是,这不是世界史学家所能 解决的问题,我们也没有特殊的理由去强调它。

      对于我们来说,关键的起始点存在于采猎群漫长的历史中,出现于人类相互作用的效 果开始延伸到遥远的距离之时。这标志着我们所称的前国际体系的开始。人类学家和考 古学家现在接受这样的观点,即某些层面级变化发生在40,000—60,000年前。这些变 化使采猎群像一个巨型拼图一样锁定在一起。结果是尽管单个的人可以在当地单独作业 ,但外来的物品可以长距离运输(Diamond,1991;Gamble,1994)。[1]给出这个转折点的 精确时间是办不到的,因为新的研究总是将其进一步回溯。但关键是在公元前60,000 年以后的某个时间,人类开始交换运输了足有几百英里的物资。从澳大利亚和北美发现 的证据显示,这些交换最终将采猎群跨越各大陆连接在一起。尽管就这一进化没有一致 的解释,但这种证据充分证明,用这一事件作为前国际体系最早出现的时间无疑是合理 的。

      值得指出的是,我们的框架与坎贝尔(Gamble)的论证是一致的,即采猎群能够保持远 距离联系的非预期的结果,是人类能够移居到原来难以移民的地区。这一进化的一个结 果是人类能够移居到美洲。同承认这些体系的起源同样重要的,是认识到他们一直生存 下来,直到今天。虽然随之而来的国际体系的出现具有显而易见的重要意义,但决不应 忽视前国际体系持续存在的重要性。通过强调采猎群总是能够产生非常广泛的体系,让 采猎群淡入历史背景之中,就像在其他多数研究方法中所遇到那样,就变得不那么容易 了。当然,沃尔夫是个例外。我们的研究结果与沃勒斯坦的研究结果形成鲜明对照。他 认为采猎群是自治和自足的微型体系,直到他们被更发达的经济体系吸收进去时为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