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述论

作 者:
王毅 

作者简介:
王毅(1974-),男,河南义马市人,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生。复旦大学 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上海 200433

原文出处:
复旦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皇家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是近代外侨在上海建立的一个重要文化机构,95年里,它对中国的自然和社会进行了广泛调查与深入研究,以其独有的模式在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2003 年 1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 K251 G1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7-0289(2003)05-0106-006

      论及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以往研究集中于两点:一、侧重于西学东渐的探讨,而对在华外侨对中国的调查研究注意不够。二、多注重于思想、学派、人物,而少有对文化机构做个案研究,尤其对这些机构的文化交流模式尚未引起重视。皇家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是近代外侨在上海建立的一个文化机构,以其独有的模式在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做出了突出贡献。对此机构,学界尚未深入研究,(注:主要论著参见:(日)小竹文夫:《上海の英国亚西亚学会北支那支会图书馆》,见东亚同文书院支那研究部:《支那研究》第十九号,昭和四年(1930年)五月发行,第313-342页;胡道静:《上海博物院史略》,见《上海研究资料续集》,民国丛书,第四编(81辑),上海书店1993年版;otness,Harold M:The one bright spot in shanghai:A history of the Library of the North China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Journal of the Hong Kong Branch of the Asiatic Society(Hong Kong),Vol.28,1988;张海林:《上海亚洲文会述论》,《南京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上述成果由于写作时间和所见资料的限制,都欠准确。小竹文夫、胡道静等人的著作写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自然难以全面反映文会整个历史;Otness,Harold M对文会图书馆的历史、藏书量做了简单回顾;张海林只见到1858-1907年的文会会报,就认为文会只存在60余年,更是错误,而且“上海亚洲文会”这个译法就值得商榷。)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较详细的论述。

      文化交流的先锋

      1857年9月24日,寓沪英美外侨裨治文(Bridgman,L C.)、艾约瑟(Edkins,J.)卫三畏(Williams,S.W.)、雒魏林(Lockhart,W.)等人组建了上海文理学会(Shanghai Literary and Science Society)。次年,加盟英国皇家亚洲文会,遂更名为皇家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The North China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所以名为北中国支会者,系立于香港的地位观之,上海居于北方故也”。[1-p393]

      开幕式上,首任会长裨治文详细阐述了该会宗旨及目标[2-p1~6]:

      文学和科学是人类社会中仅次于宗教的最富足、最崇高、最睿智的标志。在这个古老的国家,虽然有大量的文学故事、深奥的知识体系和令人崇高的古风,然而也充斥着虚假的宗教、荒谬的医学和错误的国际、国内政治理论,对于这些必须予以揭露和芟除之,以便于人们掌握真理,并将基督教文明扩展到帝国境内最远的地方。

      为此,我们要对帝国境内的岩石、山岭、河谷、树林、动植物、物产做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在这个东方国度中,有丰富而美丽的生物物种,但是只有不足五百种介绍到了西方。……在华的外国官员常常因不懂汉语而困难重重,我们的领事、高级官员都必须通过代理人与中国政府交涉。至今外国人尚未理解中国人的才智、文字和科学作品。……由于我们对中国政府缺乏了解,尽管我们拥有武力,但无知使我们在与中国政府交涉中难以获得最好的效果。

      从文会成立的宗旨看,建立这个文化机构的主要目的是加强中外双方的沟通和理解,消除彼此间的隔膜;不仅要把基督教文明传播到中国境内最远的地方,而且要在中国展开调查研究,并将成果介绍到西方。为此,文会确立以下目标:①调查中国与其邻近国家各项事情;②出版会报;③建立一个图书馆和一个博物馆。

      1861年11月裨治文病逝,文会陷入困境,一度中断。1864年3月在金斯密(Kingsmill,T.W.)、伟烈亚力(Wylie,A.)和英国驻上海领事巴夏礼(Parker,Sir William)等人的努力下,文会得以重建。1868年,英国驻上海领事阿礼国(Alcock,Sir Rutherford)上书英国政府,代表文会请求英国政府捐地一方为建筑一座包括图书馆、博物馆和演讲厅之用的会所。英国政府后来答应将上海圆明园路(今虎丘路)和北京路左侧交叉地作为文会会所,1871年会所建成,一楼为演讲厅,二楼为图书馆。20世纪30年代,文会达到鼎盛时期。每年有会员700名左右,文会会报不仅在上海出版,而且在伦敦、巴黎、莱比锡也设有代理销售处。其图书馆“被誉为中国境内最好的东方学图书馆”[3-p513],博物馆则收藏了远东地区最丰富的生物标本和中国的文物,文会还与世界各地100余家文化机构交换出版物。1930年,一名英国外交官曾称赞“文会是上海的一盏明灯”。[4-pviii]1933年新会所落成,新楼六层,一楼为伍连德馆(演讲厅),二楼为图书馆,三楼为生物标本陈列室,四楼为文物、古董陈列室,五楼陈列美术品。1952年5月19日结束,8月,由中国政府接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