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勘分西北边界与科布多西路八卡伦的两次内迁

作 者:

作者简介:
周学军 刘焕峰 河北省解放军军械工程学院政治教研室

原文出处:
西域研究

内容提要:

乾隆二十年(1755)左右,清政府在科布多地区设立卡伦二十三座。道光十九年(1839),增设哈喇塔尔巴哈台卡伦。二十四卡伦分为西路八卡伦、北路十六卡伦。由于同治三年(1864)中俄勘分西北边界,同治七年(1868)西路八卡伦全部内迁并撤销。光绪七年(1881)秋,始得在新界内复设。光绪九年(1883)中俄勘界以后,其中六座卡伦再次内迁。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1907年2月),西路八卡伦转隶阿尔泰办事大臣。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2003 年 1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E2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743(2003)03-0045-09

      清代在东北、蒙古、西北、西南等地的山川隘口派驻官兵,担负侦察嘹望、管理游牧、监督贸易、稽查逃人、防止侵略等任务的“更番守望之所,曰台,国语谓之喀伦,亦作卡伦,又有称卡路、喀龙者,皆翻译对音之转也”(注:何秋涛:《朔方备乘》卷10,《北徼卡伦考》叙。),“若边裔,若禁地,则卡伦守之,于要隘处设官兵嘹望,曰卡伦”(注:崑冈等修:光绪朝《钦定大清会典》卷66,《理藩院·典属清吏司一》。)。乾隆二十年(1755)左右,清政府在外蒙古的科布多地区设立卡伦二十三座。道光十九年(1839),又增设了哈喇塔尔巴哈台卡伦。二十四卡伦分为北路十六卡伦、西路八卡伦。由于同治三年(1864)中俄勘分西北边界,同治七年(1868)西路八卡伦全部内迁并撤销。光绪七年(1881)秋,八卡伦始在新界内复设。光绪九年(1883)中俄勘界以后,其中六座卡伦再度内迁,卡伦称谓、驻地、性质和驻兵从而发生很大变化。长期以来,我国学术界对科布多地区卡伦总额和西路卡伦数额,由于记载本身即多有讹误,加之史料所限,尚缺乏系统的研究(注:以复旦大学历史系编《沙俄侵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12月第一版)、郭绳武和陈华主编《沙俄侵略中国西北边疆史》(人民出版社1979年12月第一版)、新疆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编著《新疆简史》第2册(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年8月第一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沙俄侵华史》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5月第一版)、郑汕与傅元祥主编《中国近代边防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4月第一版)为代表的史学论著,对同治二年(1863)至七年(1868)沙俄对科布多地区卡伦的侵略作了较为详细的研究,但并未论及同治七年(1868)西路八卡伦首次内迁的详细情况,对光绪七年(1881)的复设以及光绪九年(1883)的再次内迁则只字未提。),以致于科布多西路八卡伦的两次内迁及改设情况迄今鲜为人知。现予探讨,不逮之处,就教方家。

      一、科布多地区二十四卡伦的设置与管辖

      乾隆二十年(1755)左右,清政府在科布多地区设立了永久性卡伦二十三座,从唐努山南麓起,向西、西南方向至额尔齐斯河东岸止,依次为:津吉里克、额尔逊、萨木噶勒台、阿拉克鄂博、鄂尔济呼布拉克、齐齐尔噶那、罕达垓图、博罗伊齐格图、博陀果尼霍垒、乌鲁克诺尔、齐格尔苏台、哈透乌里雅苏台、哈克诺尔、索果克、卫霍尔、噶鲁图、乌柯克、沁达盖图、乌尔鲁、昌吉斯台、那林、库兰阿吉尔噶、霍尼迈拉扈。除津吉里克、霍尼迈拉扈不设塔布图之外,其余二十一卡伦各设塔布图一处或二处(注:富俊纂:《科布多政务总册·卡伦》单行本,禹贡学会民国二十六年(1937)据抄本印刷。)。除上述卡伦外,道光十九年(1839),科布多西路又增设了哈喇塔尔巴哈台卡伦(按:蒙古语“哈喇”意为“黑色”,“塔尔巴哈”意为“旱獭、土拨鼠”)。该卡伦设塔布图一处,地处额尔齐斯河支流布克图尔满河以南(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境内),位于昌吉斯台卡伦与那林卡伦之间,东至昌吉斯台、西至那林均为六十里左右。除《定边纪略》以外的晚清史书和我国当今绝大多数论著对增设的该卡伦均遗漏未载,仍沿袭科布多地区设立二十三卡伦之旧说(注:何秋涛著:《朔方备乘》卷10,《北徼卡伦考》;崑冈等修:光绪朝《钦定大清会典》卷66,《理藩院·典属清吏司一》;崑冈等修:光绪朝《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689,《兵部·邮政·驿程二》;赵尔巽等撰:《清史稿》,中华书局1976年第一版,卷137,《兵志八》;姚莹著:《卡伦形势记》,载王锡祺辑《小方壶斋舆地丛抄》第二帙;李毓澍著:《外蒙政教制度考》,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8年再版,第55-58页;赵云田著:《清代蒙古政教制度》,中华书局1989年第一版,第170页。据笔者所知,迄今只有《沙俄侵略中国西北边疆史》(第197页)和《新疆简史》第2册(第79页)曾提及“哈喇塔尔巴哈台卡伦”这一正确称谓,但未述其增设时间、地理位置、驻兵、卡伦性质及管辖问题。)。篇幅所限,笔者另文考证其增设问题。此后迄至清末,科布多地区共设卡伦二十四座,均由科布多参赞大臣管理,统辖于乌里雅苏台将军。按所处地域和管辖情况,二十四卡伦分为北路十六卡伦(津吉里克至噶鲁图,其具体事务主要由乌里雅苏台办理,故又称乌里雅苏台所属卡伦)、西路八卡伦(乌柯克至霍尼迈拉扈,具体事务由科布多办理)。

      二十四卡伦分别由津吉里克、阿拉克鄂博、博陀果尼霍垒、索果克、昌吉斯台、霍尼迈拉扈卡伦侍卫六员总管,另设协理台吉六员帮同管理(各管三、四、五卡不等)。前四者总管北路十六卡伦(合计驻兵五百三十名),后二者总管西路八卡伦(昌吉斯台卡伦侍卫总管乌柯克、沁达垓图、乌尔鲁、昌吉斯台,霍尼迈拉扈卡伦侍卫总管哈喇塔尔巴哈台、那林、库兰阿吉尔噶、霍尼迈拉扈)。西路八卡伦驻兵如下:乌柯克(五十名)、沁达垓图(四十五名)、乌尔鲁(五十名)、昌吉斯台(四十五名)、哈喇塔尔巴哈台(四十名)、那林(四十名)、库兰阿吉尔噶(四十名)、霍尼迈拉扈(五十名),合计三百六十名(注:富俊纂:《科布多政务总册·卡伦》。按:《科布多政务总册》成书之时,哈喇塔尔巴哈台卡伦尚未设立,其驻兵额数系笔者考证而来,详细情况将另文叙述。)。二十四卡伦各设卡伦台吉一员,总计驻兵八百九十名(注:宝鋆等修:《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台北市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66年,第3册,卷18,第1886-1887页,同治二年七月癸亥。)。卡伦侍卫为京缺,由二等侍卫、三等侍卫、蓝翎侍卫、护军参领、副护军参领、护军校、亲军校、前锋校内拣选(注:富俊纂:《科布多政务总册·仓库》。),“凡派往卡伦者,视其远近而任事焉……三年更代则叙之,往卡伦侍卫例赏有差,并准由该处大臣酌保”(注:崑冈等修:光绪朝《钦定大清会典》卷82,《侍卫处》。)。协理台吉、卡伦台吉和驻兵均由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部、赛因诺颜部、札萨克图汗部出派(注:富俊纂:《科布多政务总册·官制》。)(车臣汗部因路途遥远,不当科布多卡伦差使),一年一换,均不携眷。

      清代卡伦按其性质分为边地卡伦和禁地卡伦,边地卡伦又有常设、移设、添撤(又称添设)之分。外蒙古向无添撤(添设)卡伦之设,科布多北路十六卡伦和昌吉斯台卡伦侍卫总管的西路四卡均为常设卡伦,霍尼迈拉扈卡伦侍卫总管的四卡均为夏季展放的移设卡伦,其中那林、库兰阿吉尔噶、霍尼迈拉扈等三卡伦原设于阿勒泰山后,道光十九年(1839)移至山前。此三卡伦秋、冬分别内迁至塔木博勒济尔、噶勒济尔巴什、玛尼图噶图勒干(霍尼迈拉扈卡伦侍卫故又称玛尼图噶图勒干卡伦侍卫)。哈喇塔尔巴哈台卡伦秋、冬内迁至斋桑湖以北海留图河一带(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朱批奏折》,中华书局,1996年12月第一版,第111辑,第818-819页,第631件奏折。),但因史料所限,具体地名目前不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