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学堂研究综述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列盈(1957-),男,广东湛江人,华中科技大学在职博士生,从事高等教育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 高教所,湖北 武汉 430074

原文出处:
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回顾了洋务学堂研究的历史,对国内外学者在洋务学堂研究中的不同观点进行了梳理,提出了洋务学堂研究中存在并亟需进一步讨论和注意的问题。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2003 年 09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162(2003)03-0012-06

      作为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起步阶段,洋务学堂是中西文化接触后第一次具有现代化意义的教育改革。从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历史进程来考察,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在一定意义上仍是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延续。正因为如此,洋务学堂研究的重要性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本文试对洋务学堂研究的历史作一回顾,并对国内外学者在洋务学堂研究中的不同观点进行梳理。

      一、洋务学堂研究的历史回顾

      根据研究所涉及层面的不同,洋务学堂研究的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讨论洋务运动,但很少论及洋务学堂的阶段

      从目前搜集和阅读到的资料中发现,虽然人们早就开始对洋务运动的研究,但相当长一段时期,这些研究仅局限于从政治、经济的角度来讨论洋务运动的性质、作用,很少触及文化教育领域,更少涉及到洋务学堂。

      梁启超是第一个对洋务运动进行系统评述的人。在戊戌变法运动失败后不久,他就考察了洋务运动。在《戊戌政变记》中,他把洋务运动置于近代中国学习西方、变法图强的潮流中加以考察,肯定洋务运动对“变法之事”起了“筚路开山”的作用。但他并没有对洋务教育展开讨论,更没有对洋务学堂进行考察。[1]

      20世纪30年代,陈恭禄、蒋廷黻、钱穆等学者开始进行洋务学堂的研究,把洋务学堂和中国近代化联系起来考察,认为洋务教育是“近代化运动”,并力主它的积极意义,但对其实际影响未作任何分析,仅是罗列一些洋务派兴办的学堂而已。[2]

      一些马克思主义的学者,也在20世纪30-40年代对洋务运动进行过一些分析研究。如邓拓的《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曲折过程》、胡绳的《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何平之的《近代中国启蒙运动史》等著作中对洋务运动均有评议。但他们更多的是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出发来考察洋务运动在中国从封建社会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这一进程中的作用。至于洋务学堂的研究,由于当时史料条件的缺乏,根本不可能作出全面,具体的研究分析。况且,在革命胜利以前,为了揭露抨击蒋家王朝,有人追溯渊源,断言它的始作俑者就是洋务派,在这种“定性”前提下对洋务学堂所作的研讨,其偏颇之见是免不了的。

      (二)从政治的角度给洋务学堂定性并进行初步的资料汇编阶段

      20世纪50年代,牟安世的《洋务运动》一书出版,该书指出:洋务运动是清朝统治者在汉族地主官僚和外国侵略者的支持下,用出卖中国人民利益的办法,换取外洋枪炮船只来武装自己,血腥地镇压中国人民起义,借以保存封建政权的残骸为目的的运动。这是一个反动的,卖国的,并以军事为中心的运动。[3]按照这一定性的逻辑推演,也就等于给洋务学堂判了死刑。就洋务教育的研究来说,此时期的重要成果是中国史学会主编的八册《洋务运动》、舒新城的《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等史料汇编的出版。这些史料汇编为洋务学堂的研究提供了最基本的史料。

      到60年代初,沉寂多年的洋务运动研究出现了一次小的争鸣高潮。参加讨论的学者就洋务运动的起因、性质等问题展开了讨论,提出了不少前人未曾接触或不敢问津的问题。但洋务学堂的研究在这次小高潮中始终未引起人们的注意。到了1964年,由于政治形势的变化,进行正常学术讨论的条件不具备,这些讨论也就偃旗息鼓了。

      (三)多角度的全面研究阶段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辍了十几年的洋务运动研究才再度活跃起来。持不同主张的论者,展开了富有诚意的争鸣和切磋。从1980年开始,陆续召开了多次全国性的洋务运动学术研讨会以及专题研讨会。关于洋务运动的研究也出版了一系列的著作和发表了许多文章。随着洋务运动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国内政治环境的宽松,洋务学堂的研究也逐步地开展起来。在研究中虽然有些学者仍然坚持以政治的眼光来看待教育的观点,但更多的研究者以相对赞许的眼光来看待这一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新事物。此阶段呈现出许多不同于以往研究的特点:

      第一,史料的搜集更加丰富。在前一阶段史料汇编的基础上,此阶段又有高时良编的《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时期教育》、朱有献主编的《中国近代学制史料》、陈学询主编的《中国近代教育大事记》等史料汇编出版。这些史料为开展洋务学堂的研究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第二,洋务学堂的发展史得到了人们的足够重视,人们将洋务学堂作为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研究。如华东师大夏东元教授的《洋务运动史》设专章讨论了洋务学堂的发展历史。

      第三,注重区域的研究,这方面有杭州大学田正平教授主编的《中国教育近代化研究系列丛书》中的《从湖北看中国教育近代化》、《从浙江看中国教育近代化》、《中国近代教科书发展研究》、《近代西方教育理论在中国的传播》,浙江大学刘正伟博士的《江苏教育近代化研究》等专著。这些著作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和层面研究了洋务学堂的问题。

      第四,注重文化、观念层面的研究,如丁伟志、陈崧的《中西体用之间》、萧功秦的《儒家文化的困境》等研究专著均有专章讨论儒家文化观念对洋务学堂的影响。

      第五,注重从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角度,用现代化的理论、观点和方法来进行分析、研究和探讨。如褚宏启的《教育现代化的路径》、朱国仁的《西学东渐与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等专著就做了这些方面的工作。

      二、国内学者在洋务学堂研究中不同观点的争鸣

      (一)关于洋务学堂的指导思想

      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学堂的指导思想,一般没有太多的异议。研究中对洋务学堂指导思想的重要分歧在于对这个思想在洋务学堂发展的前后期所起的作用方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