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29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489(2003)02-0053-06 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吴良镛教授对南通的城市发展史进行了研究和考证后,认定“南通是中国近代第一城”。要认识南通的城市近现代化这一突出的个案,首先要了解中国城市的近现代化是依靠什么推动的?各是沿着什么样的道路发展的?为什么说南通城市的近现代化殊为独特而自成模式?从广义上讲,中国城市的近现代化是从城市的对外开放开始的。因此,首先观察对外开放的城市就成了研究的起点。 清朝覆灭以前,清政府与外国尤其是与西方列强间的国际条约规定开放的商埠,即“约开口岸”和清政府自行决定对外开放的商埠,即“自开口岸”,经我查证,已共达90多个。 在今蒙古国境内的所有口埠如恰克图、库伦、乌里雅苏台、科布多,没有一地在1924年外蒙古建国以前即已成为了近代城市。而嘉峪关以西的所有口埠如喀什噶尔、伊犁、塔尔巴哈台、乌鲁木齐、古城、哈密、吐鲁番等,西藏地区的所有口埠如亚东、江孜、噶大克等,没有一地在1949年解放以前即已成为了近代城市。这批口埠中演变最快的乌鲁木齐,在解放前夕时,其所谓的重要的近代工业还只是半手工、半机械式的造币厂之类。东北地区的爱珲、安东、辽阳、法库门、哈尔滨、海拉尔、绥芬河等25个口埠事实上主要是对落后的沙俄帝国、朝鲜等开放,在十月革命之前,城市的近代化无从谈起。台湾地区的几个口埠在中国于甲午战争中战败后,随着1895年4月《中日马关条约》的签定,与台湾岛一起脱离了中国政府的有效管辖而沦为纯粹的殖民地。其余开埠口岸中的琼州、宜昌、北海、大理、温州、龙州、岳州、思茅、河口、沙市、三水、梧州、腾越等等大多数商埠都名实相去甚远,在开埠后的几十年里,工业几近全无;而资本主义式的新商业则时有时无,整体上是凋敝零落。总之,所有的90多个开放口埠的大多数,到了上世纪的三四十年代还相当落后,仍不过是传统的旧式集镇或物资集散地而已。 在上世纪最初的十五年里,已在向近代化演进的清末之前开放的大陆口埠只有如下一些: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南京、汉口、天津、芜湖、苏州、重庆、杭州、武昌、沈阳、济南、长沙等城市。自沈阳起以后的各市如长沙、昆明等是晚在南通的近代城市布局形成以后才开埠。 南京、汉口、九江、镇江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即被中外条约规定为开埠市,但在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签订定条约之时,这四座城市是在太平天国的掌控之中,太平天国基本上实行区域经济的封闭政策,又忙于应付旷日持久的军事斗争,城市无从发展。清政府和农民政权间的战争极其剧烈,其破坏性也极其巨大。长达十四年的国内战争导致了一亿以上的人口的丧失,战区内田原荒芜,哀鸿遍野,生产经济衰落至极点。四城市在战后不得不经历很长的自我恢复期而滞后开埠。 城市近代化的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该城市必须拥有资产阶级主导的工商业化的新经济形态。具体而言,这一“工商业化”可以分为工业化和商业化两大类型。而所有开埠城市的主要经济形态普遍是商业化形态。这既是各种中外条约所限定而又是当时这些城市开埠的目的所决定的。因此,所有这些城市与口岸被称作“商埠”。而在这些“商埠”中,值得与南通作认真的比较研究的倒是宁波、厦门、芜湖、上海等这些开埠早,而又确实发展迅速的城市。我们可以从几个代表性的开埠城市的发展轨迹来作观察。 宁波,早在1844年即已开埠,西方势力随即进入宁波,宁波商业迅速繁荣,到了上世纪初,宁波已拥有八十多种商务行业,从业人员达到近三十万人。但其城市的近代化却步履艰难,到了上世纪二十年代还只是个与古代城市相去不远的店肆排立,木船进出的港市,而没有任何城市规划,没有近代新型的城市文化体系和城市公民保障体系,没有科学的市政工程及管理体系。原因是甚至到了1914年,宁波所有工业、半工业企业还不足二十家,且各是作坊工场形式;到了1949年解放前夕,宁波的工人总数还只有7600多名。 同为中国最早开埠地之一的厦门,曾在1935年时有过商业统计。据统计,当时的厦门拥有六十三种商业,从业者为二十八万多人。而次年紧接着做的对工业的统计却表明,全部符合工厂法的工业企业只有二十一家,工人人数总共为730人。工业类型也只是制皂、制家具、制汽水和糖等。 再如1876年据中英《烟台条约》开埠的芜湖,在开埠后,商业功能明显增强。据统计,从1882年到1918年,进口值增长了577%,出口值也有很大提高。然而芜湖的商业基本上仍然是旧有的商业形式,据1932年的统计,芜湖的商业营业额的9146万元中就有5282万元是传统的米粮贸易所致,占营业总额的55%。芜湖作为全国的四大米市之一,其城市经济活动的大部分与米粮贸易有关,其买卖多采用清代中期米市初成时的作业方式,没有多少更新。仅在参与米业活动的浩翰人群中,称得上是“工人”的,据1932年的统计,仅有碾米厂工人约800人,码头工人等1500人。所以尽管芜湖早在开埠之初就划设了英人的租界,1904年更增设了占地719亩的各国公共通商租界,“但芜湖并未因此而朝着西方化城市模式发展;与此同时,未开埠,更未设有租界的南通,在城市结构上反而较芜湖更具有现代性”。[1] 上海的工业化程度远远高于前面所提过的各个城市,但就上海本身而言,商业活动和服务业经济才是上海主要的经济类型。直至北伐战争以前,上海的工业经济始终无法在区域经济中占主导地位。上海是中外多国分治的城市,上海城市的近现代化,主要是由商业、贸易所推动。上海的半殖民地化所造成的华、洋各界发展的不平衡、城市规划的分裂与混乱、布局无序等等,都是中国城市中最具典型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