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明代南京城墙修建于公元14世纪中叶,是中国筑城史上成熟时期的杰作。明太祖朱元璋动用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百万之众,耗时三十余年,建成这座明清时代我国最大的砖石都城墙。 明南京城由宫城、皇城、京城、外郭四重城墙组成,它将六朝建康城和南唐金陵城都包括在内。京城为主体,依山傍水而筑,全长33.676公里,城外环以深阔的城濠。“南京城墙”一般特指京城城墙,它在形制上突破了中国历代都城为方形的传统,南北修长而东西宽窄不一。城墙主体用砖石砌筑,城墙高度在14~21米之间,城基的宽度在14米左右,城顶宽度在4~9米之间。城墙上共有垛口13616个,窝铺200座。 城门,是重要的交通孔道,也是城防的重点部位。明初,南京城共有城门十三座,城门上建有高耸的敌楼。为避免城门直接暴露在敌方的攻击之下,城门的外侧(或内侧)添筑有防御性附郭——瓮城。 城南三门分别为聚宝门、通济门和正阳门。聚宝门,东至通济门界,西至三山门界,长953.5丈,垛口1202座。瓮城规模最大,三层重叠,门垣四进,纵长深达128米,城墙内还开辟了屯留兵卒和存放军需的洞券二十七处。门券上方备有防御火攻的蓄水槽、注水孔。通济门,东至正阳门界,西至聚宝门界,长511.7丈,垛口744座。城门形制略似船形,筑有内瓮城三道,门垣四进。正阳门,在皇城正南,东至朝阳门界,西至通济门界,长908丈,垛口1326座,外有月城。 城东朝阳门,南至正阳门界,北至太平门,界长754.5丈,垛口1005座,城下水关一座。城东北太平门,为兵家必争之地。东至朝阳门界,西至后湖小门,界长845丈,垛口1327座,城墙高厚。洪武四年(1371)置太平门千户所。洪武六年(1373年)“设太平门城濠,增造军营”(注:《明实录》。)。 城北为神策门和金川门。神策门东至后湖小门界,西至金川门界,长995丈,垛口1559座,筑有外瓮城。洪武九年(1376)置千户所驻守。金川门东至神策门界,西至钟阜门界,长735丈,垛口1050座。洪武四年(1371)置千户所驻守。 城西北三门分别是钟阜门、仪凤门和定淮门。钟阜门南至金川门界,北至仪凤门界,长514.5丈,垛口750座。仪凤门是进出江边的通道,南至定淮门界,北至钟阜门界,长580丈,垛口800座。定淮门南至清凉门界,北至仪凤门界,长1075丈,垛口1528座。洪武七年(1374)置千户所。 城西二门为清凉门和石城门。清凉门,东至石城门界,西至定淮门界,长725丈,垛口1050座,洪武六年(1373)置清凉门兵马司扼守,洪武十二年(1379)改称清江门。石城门,为南唐旧城大西门改建,南至三山门界,北至清凉门界,长397丈,垛口654座。筑有瓮城两道。 城西南三山门,原为南唐城水西门,南至聚宝门界,北至石城门界,长715丈,垛口864座。筑有瓮城三道,门垣四重。城下内秦淮河出城处设有水关一座,称西水关(秦淮河入城处设有水关一座,称东水关)。 为进一步加强对整个南京城的防卫,朱元璋于洪武二十三年(1390)下令开始建造外郭。或依山为郭,或筑土为垣,郭垣顶宽三丈许,还设有水涵洞。南京城外郭长达60公里左右,西面以长江为天堑,北、东、南三面“阻山控野”,将幕府山、紫金山、雨花台等防御重点一并圈入。 明清两代,南京城墙在南京城市防御体系中始终承担着重要作用,各朝都比较注重以备战护城为目的的城墙维护修缮。 明朝前期,中国的火器并不落后于世界水平。到明朝末年,统治阶级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限制兵器的发展。清初,在火器制造方面基本延续了明末的制度,没有大的创新和突破。康熙帝即位后,对清朝的火器制造制度作了一些调整。康熙三十年(1691)编制了火器营,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以火器营炮兵、京师八旗炮兵、各省驻防八旗炮兵及绿营炮兵等构成的炮兵力量,具有较强的威慑作用。自康熙后期火器制造由兴旺转向衰落后,清军只能使用曾在明末被视为利器的红夷炮、兵丁鸟枪以及大量旧式的刀矛弓矢等冷兵器守卫疆土。据城垣以自守,着力加强江宁府在东南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中心地位。南京城墙坚垒高墙,在这一时期的攻城与防守实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 19世纪中叶,一场波澜壮阔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席卷神州大地。1853年3月初,太平军顺江东下,兵指南京。先头部队突破清军沿江防线,到达南京城西南西善桥一带。这时,江宁府有八旗驻防兵3900多人,绿营兵近2000人。为防御太平军攻城,临时调入清兵300人,又招募一批乡勇协同守城。清军在城中分设五局据守,城外大道口、关卡、要隘都筑有营垒。他们把城门一律用土袋堵塞,在城墙垛口上分派部队把守,设立炮位270处。 3月9日黎明,太平军占领城南雨花台战略要地,攻打聚宝门。清两江总督陆建瀛、江宁将军祥厚等率军登城,闭门坚守。太平军直逼城下,但无法攻入,便在报恩寺塔第三层放置大炮,从高处往城中开炮猛轰,清军亦开炮回击。太平军中有一支由湖南煤矿工人组成的“土营”,经常采用先挖地道再爆破城墙的技术攻城。清军称:“地道之计殊恶……攻城诸法,究从此事为至可恨。”(注:张德坚:《贼情汇纂》,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第三册,神州国光社1954年版,第138~139页。)3月12日,太平军主力到达南京,陆师绕城西南筑营二十四座,水师自新洲大胜关泊至下关七里洲江面。祥厚急令增兵防守,并在狮子山上安放八千斤巨炮轰击。太平军则在静海寺旁城墙下偷挖地道埋地雷。3月18日,地道挖成,太平军突然集中炮火猛烈轰击仪凤门,又射入定于19日破南京城的布告。祥厚见形势危急,忙调集聚宝门、水西门、汉西门等处兵勇加强防守。3月19日凌晨,地雷爆发,太平军土营“掀翻巨城如揭片纸”,仪凤门城墙被炸塌7米多。太平军又相继从聚宝门、水西门、汉西门三路入城,祥厚等集合旗兵和满族妇女于满城固守。下午,太平军登上驻防城西门城垣,祥厚自刎,驻防城衙署、屋宇尽被焚毁。